近期,固阳县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横跨百公里的借贷

原告张某,一位69岁的农民,向法院诉称:被告鲁某,一位70岁的牧民,多年前因生活所需向张某借款,目前还有1.1 万元欠款未还。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发现,张某居住在偏远的村落,鲁某常年生活在牧区深处,两地相隔百余里。法官不禁好奇,两位老人相距近百公里且分属不同旗县区,他们之间的借贷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经过深入了解,一段跨越了40年的温暖故事浮出水面。40年前,张某在农忙之余会前往牧区打工,通过给人盖房打井来补贴家用。就在那段时间,他结识了鲁某。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两人互帮互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情谊也成为了后来借贷关系的基础。

为了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承办法官主动践行 “如我在诉” 司法理念,驱车前往原告住所接其同行,辗转2小时抵达被告牧区家中开展"炕头调解"。


调解现场,法官没有直接讲述法律条文,而是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引导双方回忆起过去那些互相帮助的温暖往事。鲁某感慨地说,近年来因为牲畜养殖效益不好,实在没有能力一次性还清欠款。张某也无奈地表示,自己之所以提起诉讼,是因为老伴生病急需用钱。

面对这样的情况,法官从 “情、理、法” 多个维度耐心地进行疏导。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后,法官提出了 “司法调解+ 分期履行” 的方案。这个方案既考虑到了鲁某的实际困难,又保障了张某的合法权益。最终,在法官的努力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鲁某将分期偿还欠款。

调解结束后,两位古稀老人脸上的愁容都化作了笑容,他们握手言和。鲁某热情地端出了自家的黄牛肉、干酪和砖茶,招待远道而来的张某,曾经的情谊在这一刻又重新升温。

固阳县人民法院用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以“主动延伸服务”“主动修复关系” “主动减轻负担”的“三主动工作法”,突破传统坐堂问案工作模式,上门调解减轻当事人诉累;深挖纠纷背后情感根源,巧妙化解矛盾,切实展现司法温度。

“法官多跑腿,群众少奔波”,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司法为民的庄严承诺。固阳县人民法院将继续秉持 “如我在诉” 的情怀,让司法的温暖穿透草原的风雪,照亮每一位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



供稿:民事审判庭 武整通

签发:李东菊

编辑:固法融媒体工作室

审核:朱丽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