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

在北大光华挥洒着汗水与智慧

怀揣对未来的憧憬

实现自我的探索与成长

本期对话的同学是

胡旭晴

她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2级金融学系本科生

在压力中获取动力

用热情迎接生活的点滴

她说

“解决迷茫最好的办法

就是行动

我期待在一步步的摸索中

得到自己的答案”


在压力中寻找支点

高中时的一次宣讲会上,那张光华楼前铺满金色银杏的照片,让我第一次对北大、对光华有了具象的憧憬。当时对大学的专业选择还没有明确概念,只是在政治课上浅尝经济学原理时意外觉得契合——我对文理科的掌握相对平衡,而经管领域既需要人文视角理解社会运行,又依赖数理工具分析经济规律。尽管对高数心怀忐忑,但想到深夜死磕数学题并战胜圆锥曲线的经历,我还是带着探索未知的兴奋走进了光华。

贾春新教授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像一把钥匙,为我解开了金融世界的密码。从系统介绍金融学理论知识,到对比中美资本市场差异,以及解析经典金融案例,那些曾经模糊的金融概念逐渐在我脑海中显现出清晰的脉络。在光华,教授们对不同想法很包容,给了学生很多自由思考的空间;身边的同学们也都非常优秀,既使我感到压力,又给了我前行的动力。


我有时也会感到迷茫,但从未停止行动,一步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节奏。当任务如潮水般涌来,我会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操作性更强的阶段性任务,逐步清空待办清单。焦虑在完成每一项任务时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踏实的成就感。课堂上专注听讲,随手标注重点;课后反复钻研习题,重新梳理框架。我习惯把重要公式和易错内容记在笔记本的第一页,考前复习时集中回顾,能够提高正确率。

保证良好的学习状态需要清楚自己身体和大脑的运作规律,我选择在一天中注意力更集中的时段完成作业,疲惫时用美食奖励自己。学工与学业的平衡更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学生工作比较忙的时期,我会提前调整复习计划,利用好碎片时间。压力之下,潜能被无限激发,效率如春笋拔节。

用热爱填满生活的缝隙

学习之余,我始终希望生活得丰富多彩,因此我参与了很多有趣的活动,试图用兴趣爱好填满生活的缝隙。

高中时期我喜欢上了练字,我并没有系统学习过书法,但一直很喜欢读书,喜欢把印象深刻的话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坚持到现在的习惯。机缘巧合下,我从在纸上摘抄到在平板上写字,慢慢学会掌控笔触和制作特效。在办晚会的过程中,主视觉需要题字、节目需要手写歌词PPT,我写的字竟然派上了不小的用场。后来我对写字的背景有了更多的想法,开始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上写字,也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我开始接触到了摄影。



大一上学期的一个深夜,我冲动下单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后来发现这是我最正确的一次购物决定。燕园的银杏、玉渊潭的樱花、颐和园的残荷都透过我的镜头化作定格的瞬间,摄影于我,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仪式感。

除此之外我也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我曾经担任之江发展论坛的理事,高考放榜后我们组建新生营,大家一起去公园踏青,或是组队淘遍街角巷尾的美食,现在想起来,很多朋友都是在那时认识的。性格内向的我在那些并肩完成任务的日子里收获了许多温暖。

在自己的节奏里歌唱未来

站在大三的岔路口,迷茫与自我怀疑接踵而至,接下来的路应该向哪里走?我尝试与家人、朋友、职发老师倾谈,在夏令营申请与实习投递中摸索方向。逐渐,我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我渴望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我逐渐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选择既定轨道,而是获得做出选择的能力。


迷茫是青春的常态,而行动是最好的解药。现在的我,依然会在DDL堆积时焦虑,在面对选择时彷徨,但已学会将不确定性视为成长的养料。正如镜头里未名湖的四季变换,人生答案或许就藏在持续向前的脚步中——那些在书桌前通宵演算的夜晚,那些视频会议中的思维碰撞,那些为实习项目奔走的周末,都在谱写着独属于我自己的乐章。

当再次路过光华楼前簌簌飘落的银杏雨时,我终于懂得:所谓追光者,不是追逐他人定义的光芒,而是点燃自己内心的火种,照亮通往星辰大海的征程。或许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在光华的时光让我相信,行动是驱散迷雾的光。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试探,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校准。或许前路未定,但我愿在摸索中歌唱,让热爱成为脚下的路,让行动成为掌中的灯,只要把当下的每一步走扎实,未来自会清晰。

来源 |北大光华对外关系部

编辑 |刘畅

排版 |李珅

往期发布:

他在北大光华,看见自我的无限可能

步步笃行,他在北大光华浇灌学术之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