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初三女生的作文《旧轨回乡》火了。

对生活细腻的观察、真情实感的表达,让网友感叹:“句句不提乡愁,句句皆是乡愁。

比如写爷爷对孙辈的疼爱:



图源:网络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图源:网络

而她的作文,也让很多网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长辈和故乡:



图源:网络

更是感慨“文字的力量震耳欲聋



图源:网络

确实,即便是在当下AI迅猛发展的时代,文字的力量依然澎湃、依然深入人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像这样真情实感的作文越来越少了。

用AI辅助找素材、生成作文、润色作文,让很多中小学生过度依赖AI辅助写作带来的便利

华丽的词藻代替了真情实感的表达,快速生成的结构代替了认真的构思,谁也没想到:

最新一批AI受害者,竟是中小学生

1

AI辅助写作

孩子开心惨了、家长老师头疼死了

今年AI爆火后,这代孩子可算是赶上“好时候”了。

之前写作文,头抠半天憋不出一句话;现在AI在手,作文要几篇我都有。

无它,AI辅助写作实在是太高效了。

NO.1

AI让素材要多少有多少

写作文没有素材,就像做饭没有米,根本完成不了。而AI能帮孩子快速搜集海量素材

比如:在AI中输入以“梦想”为主题的作文素材。

它会提供名言金句、书籍影视中的故事情节、现实案例等多方面的素材,还能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运用建议。



图源:Deepseek

NO.2

AI让文章按秒生成

之前写作文,一篇没个个把小时憋不出来;现在,丢给AI,能给你快速批量生成。

数据库中有上百种体裁,无论是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散文,都能轻松拿捏。还能根据具体的需求,生成独一无二的文章框架和精彩段落。

而且只要输入主题和要求提示语,很快就能生成逻辑清晰、表达又好的范文。

有博主分享,AI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快速生成不同的文本内容,既可以是科普短文



图源:网络

也可以是“童言童语”般的有趣文本



图源:网络

NO.3

AI让表达level直线上升

之前写作文,常常苦于表达不好;现在有了AI,作文直接从不及格到范文

比如,当我们在AI中输入“春天到了,山坡上有野花开放,蝴蝶在飞”这句话,让其修改润色后便会得到——

春的脚步刚染绿山坡,野花便颤巍巍地探出脑袋,红的、紫的、蓝的,簇拥着,欢腾着,惹得彩蝶也追着花香跳起回旋舞。

一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直接把孩子的作文扫描到AI中,经过AI的润色修改,不仅是内容更加丰富了,还增加了“排比,对仗,长短句,反复”等写作手法。

原文:



图源:网络

AI修改后:

“夕阳西沉,余晖如血,染红了天际;燕子归巢,最后一影掠过,带走了白昼的喧嚣。校园沉寂,唯余哭声呜咽,与北风的呼啸交织成悲凉的乐章。少年们伫立,目光如炬,紧紧追随那渐行渐远的身影;北风凛冽,如泣如诉,仿佛为这临行的少年,吹奏着一曲无尽的送别。”

当然,AI是让苦于写作文的孩子开心惨了,轮到家长老师头疼了。无它,AI好处多多,弊端也很明显。

NO.1

AI写作让孩子思考能力下降

不少学生完全地将写作这件事交给了AI,不愿意独立思考,甚至不愿意自己动笔。

有老师发现,学生写的周记,质量普遍很高,可是在考试时,总会出现一些跑题作文和流水账作文,有同学甚至交大白卷:



图源:小红书@粥粥

后来,这位老师找到了原因,学生平日里拿到作文题目,想都不想就直接把AI搜索框生成的文本抄了下来,以至于到考场上,没有了AI的辅助,不会构思,更无从下笔。

有家长说:我儿子有几次考试都没写作文,问他就是写不来,编都编不出来,一搞就考六七十分。

即便是好不容易憋够了字数,内容也很空泛,完全体现不出思考。

NO.2

AI写作让孩子缺失感受力

AI的大语言模型依赖于大量的文本数据来生成内容,但这些数据无法提供真正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经历。

一位喜爱写作的高中生这样评价AI写作:

不得不说有的润色文采确实胜过我——在我平铺直叙的时候它永远能在库里找出几十个复杂高频词意象。

它要写情绪,就一定极力铺陈,一下子回到了青春伤痛文学的样子。

正如AI能生成“雨中送伞”的母爱模板,却写不出孩子眼中“妈妈煮糊的鸡蛋”,这需要孩子真实地去感受。

但现在对AI的过度依赖,让孩子越来越懒于感受生活中的种种。而没有了细致细腻、真情实感的感受,当作文变成“Ctrl+C/V”,又如何能写出好的作文呢。

写作文,是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抒发。

是从“不知道写什么”的焦虑,到“灵光乍现”的狂喜;是从“语句不通”的窘迫,到“反复推敲”的蜕变。AI一键代劳,看似捷径,实则是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思维舒适区”。

以及自己班上的学生大多都在写一种虚假的、浮夸的“假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图源:网络

不过,现在的孩子缺少写作的思维,不愿、不会写作文,AI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2

AI之前

现在的学生其实就不会写作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为了得分,学生会被动、主动地套框架、套模板,而且苦于繁重的学业,他们没啥时间和心力去感受生活

NO.1

套框架套模板的写作

有老师分享,语文课的主要工作是教育孩子如何按照出题人的思路归纳总结中心思想;

找出出题人的意图,根据作文模板套路,写出高分作文,满足评分标准。



图源:网络

基于此,大多数语文课上,老师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教套路化的方法,目的指向得分,强调:想要作文拿高分,就去背范文、背模板、背套路。

而这不仅让学生写得很心累,老师也教得很无力。

但没办法,不这么教,学生考不高。

有时候老师也想围绕写作多讲一些、讲深一些,但碍于应试要求,没办法按照自己想教的方式教。



图源:网络

抛开框架化、套路化的东西,孩子其实是可以写出好作文的。

像有学生这样写对时间的感悟:“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



图源:网络

对奶奶的怀念:“奶奶很大,大的能装起我整个欢乐的童年;奶奶很小,小的连个四四方方的盒子就装下。”



图源:网络

NO.2

缺少生活感受

现在的中小学生,生活都被学习占满了,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

他们原本可以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爷爷的皱纹”在孩子的视角下可以是这样的:

“爷爷又苍老了许多,深深的皱纹布满面颊,说飞虫跌到皱纹里会摔个跟头,一点也不夸张”。

他们原本可以看得很远,也会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比如:这位小作者既看到了远处繁华城市与川流不息车辆掀起了海面的银色波纹,也看到了眼前黑色玻璃门上映出的年轻人疲惫的面孔。



图源:网络

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观察和感受。

除非我们的教育可以慢一点,多出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能够多感受,从而能够“我手写我心。”

3

不一样的写作教育

在应试教育之下,其实一些好的语文课堂是可以参考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和生活的连接的。

学语文不只学语文。

有学生说:初读《出师表》,自己对三国背景一无所知,觉得诸葛亮的话有点“空中楼阁”;

但当老师在课上带领同学们了解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之后,大家自然而然地就能深刻理解到诸葛亮的忠诚与无奈,文字立刻鲜活起来。

还有冯军鹤老师的公开演讲《没有内种考试的语文课》,让“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有了具体的答案。

他会和孩子们共同探索语文课堂的多种可能性:

比如学习新闻写作,就让孩子们在戏剧中扮演记者,采访、编写、思考......

难怪好多学生都向往冯老师的课堂,它让孩子充分地去体验这个世界,进而用笔和文字表达出来。



图源:网络

而当作文不是为了完成作业或是得高分而写时,或许学生才能真正打开思路、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感受。

另外家长也不如放慢脚步,不抱目的地让孩子离开书桌,走出教室,多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感受生活。

像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在游长江后很自然地就写出了“大江皱了,影子碎了,光晕凌乱了”的表达。



图源:小红书@嘻小嘻CC

这些AI永远无法替代的鲜活体验,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最后借用余华老师的一句话:写作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个过程AI不能替代。



图源:网络

希望孩子们都能感受、享受写作的快乐~

参考资料:

[1] 看天下实验室:B站爆火的语文老师,在应试教育中找到平衡了吗?

[2]一席:经过语文课的训练,我再也无法阅读文学|席外话Vol.11

[3]央视网:这篇初中作文为何让无数人动容?(附全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