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奎西 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4月11日,四川资阳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静静屹立,内部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A馆石刻文化展示馆文物专家来回记录,正进行展陈内容优化升级;B馆石刻沉浸式体验馆技术人员反复论证,正商讨设备联调测试;馆内不少穿着制式服装的讲解员正熟悉着串词与文稿,相互讨论;两座特色影院也迎来了最终测试阶段。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航拍夜景图。项目方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座承载四川石窟数字化创新使命的文化新地标,正推进着最后阶段的调试工作,将于今年5月以惊艳之姿向公众揭开面纱。
在A馆石刻文化展馆,985平方米的横纵空间,5米高的展厅内,在顶部投影灯照射下,石刻发展历史映射在脚下。沿着安岳石刻发展轨迹一路前行,3D打印的等比例石窟模型与LED数字展示屏在两侧交替陈列,旋转式的展陈布局巧妙地将石刻的起源、传承、价值及分布等情况罗列其中。数字展示屏上多媒体智能化的触摸式交互系统,在手指点动下不断变换,将独属石刻的美学浪漫呈现在屏幕的方寸之间。
一路向前,穿过镌刻鎏金光泽经文的崖壁走廊,步入面积达1211平方米的B馆石刻沉浸式体验馆,科技与历史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随着一场灯光秀的绽放,“声光电”在馆内融合为了有机整体。整座空间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安岳石窟最具代表性的卧佛院、华严洞、毗卢洞等数10处国宝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数字化展示。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鎏金经文崖壁走廊。杨康忠摄
“面对刻印的佛像,结出对应的手印,佛像识别后便会‘讲述’他的前世今生。”B馆石刻沉浸式体验馆负责人王洋向记者介绍道。在石刻沉浸式体验馆,唐宋匠人开凿石窟的劳作场景在360度环幕上生动重现,石刻纹饰的细微变化通过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建模清晰可见。据王洋介绍,该区域特别开发了“时光回溯”体感系统,参观者可通过手势操作“穿越”不同历史时期,直观感受石刻艺术历经千年的沧桑演变。
在裸眼3D体验区,记者戴上特制脑机设备后,原本静态的屏幕根据脑电波活跃起来,这套设备会将脑海中所想的佛像具象化展现到3D屏幕上,实现脑机互动。
另一侧,飞天衣袂翩跹,莲花宝座徐徐转动,随着体验者盘膝而坐,光影将从莲花宝座上缓缓散开,打开相机定格此景,一幅“现代”佛家冥想照打卡成功。王洋透露,正式开放后还将推出“数字古人”互动项目,游客可通过手机扫码,上传自身图片,便能将自身形象通过AI识别为古人形象,展现在类似“清明上河图”的“安岳县貌图”中,趣味十足。
值得关注的是,体验区还特别设置了触觉反馈装置,当游客手持特定凿刻工具轻触投影中石块,便会浮现出深藏崖壁内的石刻造像。
据悉,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开放后,将与实体石窟景区形成“虚实互补”的文旅新格局。目前场馆具体开放日期及参观须知预计将于5月通过官方渠道公布。这座融合大量前沿现代化技术的石刻文化场馆,即将为千年石刻插上数字翅膀,开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