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紫霞峰下,24栋明清古建筑静静矗立,飞檐翘角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趣。这里是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的潜口民宅博物馆,一座将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完美融合的露天博物馆。近年来,该馆通过创新保护利用模式,让沉睡的古建筑焕发新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潜口民宅。
漫步在占地70余亩的园区内,明代祠堂“司谏第”的冬瓜梁依然坚实,清末“诚仁堂”的雕花门窗精美如初。1984年起,当地政府秉持“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十余座岌岌可危的明代建筑集中迁移于此,通过加固原房屋结构,改善通风、排水等条件,使明清古建筑能够长期保存。同时,现代化的防雷、消防系统被巧妙融入,让古老建筑拥有了抵御风险的新“铠甲”。
“世清书屋”徽州文献中心。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建筑,更要让它们‘活’起来。”潜口民宅博物馆馆长汪巧介绍,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游客可以直观了解徽派建筑的梁架结构,复原的程培本堂历史空间再现了徽州晚清民国家居场景。在“世清书屋”徽州文献中心,4000余册徽州文献构建起一部立体的地方志,而“潜川风物”文创中心则将飞檐曲线转化为时尚的胸针、冰箱贴,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潜口民宅文创产品。
非遗体验区热闹非凡,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州手工传统布艺代表性传承人程飞丽正在现场教学布艺技艺。“这些活动不仅有趣,更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柯说道。博物馆将非遗传承与研学教育相结合,开设了鱼灯绘制、古建拓印等体验项目。“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徽州人的生活智慧。”潜口民宅博物馆研学负责人徐聂清介绍。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达34.7万人次,成为展示徽文化的重要窗口。
程飞丽现场教学布艺技艺。
“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正如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先生所言,潜口民宅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精华。如今,这座博物馆正以创新的保护利用模式,让古建筑不仅停留在历史中,更活在当下,走向未来。通过“建筑为体、文化为魂、体验为脉”的发展路径,潜口民宅博物馆正在书写文化遗产活化的新篇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方舟 陈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