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郡,黄帝铸鼎的地方
王 标
中华郡位于富平县南的荆山塬上,是黄帝当年铸鼎的地方,属4A级景区。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这里不仅是为了游览胜景,更多的是瞻仰那尊大鼎,通过先人采铜、冶炼、铸鼎的群雕,以此探求远古的文化,寻找鼎的故乡。
距今5000年前,黄河流域生活着三个大的部落,即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称为“中华三祖”。
炎帝部落最初起源于甘肃一带,后逐渐向东迁徙,主体部落最早活动于陕西宝鸡周边,再后来沿着秦岭向东,顺着渭水进入河南的伊洛平原,散布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带。
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中游,包括今陕西中部及河南西部,这一区域是皇帝部落的核心地带。据说荆山一带是核心之核心。
蚩尤部落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今山东、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据史料记载,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从黄河中下游延伸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湖南、贵州等地。尽管有些地区仅是文化上的影响,但足以证明该部落的深远广大。
公元前26世纪,黄帝在阪泉与炎帝交战,三战三捷征服了炎帝,随后在涿鹿之战中又降服蚩尤,使三个部族融入一个华夏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至此中华民族的活动区域由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最早的统一版图。这一区域便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古代部落之间征战,不像现代战争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进行的斗争,而是纯粹地开疆拓土,掠夺资源,壮大自身。
黄帝在统一华夏后,内心感慨:泱泱华夏,莫非吾土,黎民百姓,莫非吾民。华夏从此一统,可叹的是统一容易治理难。王土之大,其奈黎庶安居乐业?民若烟海,如何使众心归一?
部落连横,共生共荣。民族相融,并肩同行。一草一木,茁壮兴隆。华夏大一统,乃华夏未来之远景,今日铸鼎记之,以纪念华夏部落的整合与国家的初步形成。
鼎--古代重要的礼器与权力象征。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初为陶制,兼具盛食与烹煮功能,后用于盛装敬神祭品。
黄帝铸鼎,一表战绩,二敬天意,三示农事。鼎之神圣,形神兼备。
为了突出表达核心的核心,黄帝选取首山的铜矿石作为材料,计划在荆山塬铸造三座宝鼎,分别命名为“天”、“地”、“人”。它们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三个基本要素,象征着天地万物的统一和谐。
或许,黄帝在铸鼎前思忖,若把“天”、“地”、“人”三座宝鼎对应于三个部落岂不更有意义,不但能说服部落民心,利于民族大融合,更能增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黄河、黄土、黄种人,无疑我为天心地胆,天命我主黄道,当然是我为“天”鼎。黄帝思之。炎帝部落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提高土地产出,使百姓饱食暖衣,开创中国农业文明史,理为“地”鼎。蚩尤部落所处区域内多东夷、九黎等诸多少数民族,处理和协调民族关系是这一部落的主要矛盾,所以说和谐与共是他们的基本纲领所指,对应于“人”鼎。
铸鼎当日,天空湛蓝,桃红杏白,香气馥郁。荆山塬上,旌帆摇曳,鼓声连天,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一项震天撼地的宏伟工程将在此启动。无数能工巧匠从四面八方涌来,天帝派来风神、火神、水神前来助阵,豺狼虎豹也来帮忙。
鼎铸成后,黄帝命人将鼎置于荆山塬中央,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他整衣正冠,三叩九拜,上香奠酒。众臣随之,毕恭毕敬。百姓大声欢呼:“吾王万岁!万万岁!”
香烟袅袅升起,黄帝微微地闭上眼睛。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金色的龙,黄帝仰望后对鼎深深地鞠了三躬,然后仰天大喊:“苍天在上,黄土为王,天下一統,吾民安康”。
黄帝铸鼎荆山塬,虽然是个神话传说,但细细考证,任何神话传说,都有着真实的影子。无可争辩的是,它是华夏民族一次精神上的升华,它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大一统的文化基因。禹铸九鼎,划九州正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化了大一统的文化思想。
鼎,象征了国家的统一与和谐,象征了个人的忠诚与奉献。从那时起,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就紧紧地融为一体,中华民族就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
相比于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上与清帝国并存的几大帝国如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俄罗斯帝国等都在民族国家的转型运动中趋于瓦解,再也恢复不了原先的疆域和模样,这是典型的民族国家与民族文明相剥离,但我自泰然处之,岿然不动。
黄帝铸鼎荆山塬,开大一统之先河。禹铸九鼎,划九州,强中华民族大一统之基石。
秦施“三统”铁营盘,汉承秦制“统”当先。至此,中华文明已完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大融和。后经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相继联结完善整合,中华文明从5000年前的点点繁星耀天宇渐次达到一轮明月照九州的完美境界。
黄帝铸鼎荆山塬,擘画中华未来之图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灾害频繁,加上八王之乱,西晋很快灭亡。王室很快在南京建立了东晋,守护着中国的南方,后来演变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在中国北方,先后有五十个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胡族,兵连祸结,烽鼓不息。五胡十六国,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冲撞,对于任何一个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对待中原农耕文明?
中原农耕文明在军事上抵挡不住游牧民族的进攻,游牧民族马上得天下却不能实现马上治天下,于是,先是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实行汉化改革。到了北周孝闵帝时期,宇文觉在此设立中华郡,旨在继承中华民族的正统性,巩固政权合法性,见证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与融合。
黄帝铸鼎荆山塬,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建立和中国雏形的形成。中华郡的设立,与“天”、“地”、“人”三鼎交相辉映,更加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理念。
中华郡,黄帝铸鼎的地方,是华夏儿女的景仰所在。它培植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根脉;禹铸九鼎,使大一统理念愈加枝繁叶茂;汉承秦制,启大一统思想越发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明属大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家把人类按居住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划分为大海文明和大河文明两种类型。两种文明孕育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姑且不谈谁优越谁的问题,但敢肯定的是,未来世界两种文明将会融为一体,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这样,世界才将趋于大同。黄帝铸鼎,弘扬华夏一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终极目标。
中华郡,黄帝铸鼎的地方,我们每当看到或想到它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其它三大文明均已消失的原因。
这也跟现在一些西方文化的精英们,长时间在思考的问题有些像,倘若5000年前地中海沿岸或莱茵河畔也诞生一位诸如黄帝式的人物,也不至于像今天的欧洲为了一个“劳什子”闹得沸反盈天,莫衷一是。更不会长时间内在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大地上持续上演大型情景音乐舞蹈剧——“春秋战国”。
2025年4月8日于合阳老家静虚堂
作者简介:
王标,大学学历。国家公职人员。爱好旅游、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