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壮美的齐鲁大地上,流传着一种独具魅力的古老艺术形式——它承载着600余年的文化底蕴,以光影为笔,以幕布为纸,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便是被誉为泰山文化“活化石”的泰山皮影戏。
近日,《好客山东·UP非遗巡游记》走进泰山脚下,与泰山皮影戏的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老师及其团队展开了一场深度的文化联动。在B站知名音乐人弹吉他的张大猫的带领下来到十不闲泰山皮影戏传习馆,与泰山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一同领略泰山皮影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传泰山皮影戏最早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在当地已经流传了600多年。它巧妙地将光影、雕刻、音乐、唱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通过艺人精湛的技艺,演绎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
民间自古便有“登泰山不看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的谚语。这源于从选材到雕刻,从唱腔到表演,泰山皮影戏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艺人们精选驴皮或羊皮,经过复杂的工序处理后,再进行精雕细刻,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皮影人物。其次,泰山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也有民间故事、现实题材,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范正安自幼喜爱皮影,8岁拜泰山皮影大师刘玉峰为师,练就了独有的“十不闲”绝技,将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十不闲”是泰山皮影戏中的一项绝技,意指艺人在表演时需要同时兼顾多个方面的任务,如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着人、脚下踩着槌等,一人即可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种一心多用的技巧不仅考验了艺人的技艺水平,更展现了泰山皮影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场跨界合作的艺术盛宴悄然上演。随着一阵清脆的锣鼓声响起,范老师开始了他那精湛的皮影戏表演。他操纵着皮影人物,在幕布上灵活跃动,仿佛赋予了皮影生命。他的“十不闲”技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脚上八样乐器与手中的皮影配合得天衣无缝,声音与形象兼顾,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紧接着,“俺乃泰山石敢当是也!”在UP主大猫的这句慷慨的唱词后便加入了这场皮影戏的表演。她的吉他声激昂有力,为这场跨界合作注入新的生命力,呈现出演绎出石敢当与妖邪搏斗的激烈场景。
在两人的共同演绎下,新版《泰山石敢当》不仅保留了传统皮影戏的独特韵味,更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得这场表演更加生动、多元且富有创意。
光影流转,古韵新生。在泰山皮影戏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也看到了古老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让我们共同期待泰山皮影戏在未来的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信在《好客山东·UP非遗巡游记》的推动下,人们得以领略到更多山东传统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