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临沭城投集团迎来一位特殊的参与者,放下一包奖章、老照片、胶片等资料转身就要走,工作人员连忙拦下——普通的手提袋里,有数张胶片和票根、12张老照片、1枚承载着辛勤付出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30年”荣誉证章、1985年颁发的工作证、1989年发布的技术资格证书及任命书等证书、1951-1986年《中影三十多年》杂志,连同浸着汗渍的帆布放映包、铁皮箱子,静静述说着两代电影人跨越67年的坚守,见证了老电影院从放映机胶片35mm→放映机胶片16mm→无胶片→3D电影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的电影技术变革,也见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光辉岁月。
从三月的春风到四月的惊雷
自临沭城投集团3月17日启动“老影院记忆工程”以来,我们收到了令人震撼的反馈:267封邮件,近千条信息和电话,征集公告合计阅读量达十万人次。
-年过花甲的退休职员倪女士投稿《难忘临沭老影院》,深情地回忆起临沭老电影院从辉煌到繁华渐退的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的生活点滴和珍贵记忆。
-1977年出生的任先生投稿《胶片上的年轮》中述说着童年在电影院度过的时光,依稀记得父亲当年教其辨认放映机齿轮的场景。
-1965年出生的徐先生投稿《老电影院的记忆》中回忆着老电影院与自己和哥哥的点点滴滴,老电影院不仅是他们兄弟俩消遣时光的好去处,更是他们心灵成长的见证地。每当周末或假期来临,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电影院,期待着那一束束光线投射在银幕上,带来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这场全民记忆觉醒运动,让所有人看见:老电影院不仅是建筑,更是流动的精神史诗。
两代放映员的生命胶片
赵老师父亲赵海鸣1954年推着放映设备及1500W发电机走村串户时,总在帆布包里装着大蒜——防止胶片受潮。那些年在晒谷场支起银幕的夜晚,老乡们凑来的煤油灯连成星河,放完《白毛女》常有大娘把热鸡蛋塞进机器散热口。
1978年老电影院落成首映当天,全城沸腾。赵海鸣颤抖着按下立体放映机开关,35毫米胶片滚动声里,《欢欢笑笑》的彩色画面跃然银幕。“即使夏天台阶晒得烫屁股,冬天台阶冷如冰,也依然抵挡不住人们观影的热情,一天连放八场!当时根据电影放映技术的不同(如遮福、宽银幕等)票价有3分的、5分的、8分的,最贵的是1毛5的。”赵老师回忆时眼眶发红,手指不自主地模仿父亲摇动放映手柄的动作,“观众的笑声震得吊扇都在晃,散场后地上全是瓜子壳,扫出一筐还能闻到人味儿。”
三十余载春秋的银幕人生
1990年接替父亲走进放映室的赵老师,沿着父亲曾经走过的道路一直前行,亲历了电影黄金年代:《卖花的姑娘》放映时,槐树上趴满抹眼泪的汉子,台阶缝隙里挤着七八个孩子的脑袋;冬夜零下十度,观众裹着棉被看《冰山上的来客》,呵出的白气与银幕雪原融为一体;《少林寺》上映时连夜排队的人群把石阶踏出凹痕,孩子们模仿着李连杰的武打动作,仿佛自己成了一个个小侠客。
“那些年啊,电影票就是通往新世界的船票。”赵老师感叹说。“这是我的父亲,这是当时和我父亲一个分队的放映员杨翠环和胡师傅;这是我在放映技术培训班结业留念照……”赵老师指着老照片自豪地一一介绍。
守护与新生:老电影院的世纪之约
在2010年前后那场关于老电影院存废的讨论中,电影院的老领导说:“这不是拆座旧房子,是在拆几代人的念想。”
最终,老电影院才得以保留。目前正在开展对老电影院改造提升意见建议和影像文学作品征集活动,愿改造后的电影院不仅能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还能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成为一座集怀旧与现代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关于老电影院的改造,赵老师表示:“老电影院目前依然坐落在临沭县的中心地带,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在保留其原有记忆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临沭县的地标性建筑,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初心如炬:照亮来路与去路
当被问及为何无偿捐献毕生珍藏,老人激动地说:“这些并非我个人的财产,而是临沭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我期望这些资料和历史片段能够激发更多临沭人的记忆,确保文化的传承。只要光影继续流转,父亲以及那些在银幕前离去的老朋友们,将永远占据最佳的观影位置。”
从赵海鸣用地排车推出的移动影院,到1978年落成的文化堡垒,再到即将改造的老电影院,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那束穿透时空的光。正如赵老师所说:“放电影的人终会老去,但电影会永远年轻。”
这座即将新生的文化地标,将永远记得——有一对父子用毕生心血守护的光,努力照亮更多年轻人走向未来的路。
编辑:刘杰 崔海明
快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小编披星戴月
赏个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