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极大挑战,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为此,今年以来,长武县大力推广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从源头防治了土壤环境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田间地头新气象 新膜推广惠民生
“阳春三月芳菲尽,最美人间四月天”,走进长武县玉米种植示范基地,连片的农田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种植大户文杰正高兴的弯腰查看覆膜情况,“今年换了加厚高强度地膜,风吹不破、草扎不穿,等到回收的时候还能整片揭起来,省心又省力。”他笑着竖起大拇指。“这膜不用回收,自己就能分解在土壤里变成肥料,通过政府补贴,让我们普通种植户也能用上高品质的可降解膜,更少去了回收的烦恼”,葫芦籽种植户李新民对今年政府推广的全生物可降解膜赞不绝口。
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长武县大力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通过遴选主体开展示范种植,在洪家镇、枣园镇重点覆膜区域开展全生物可降解膜整镇推进,同时,通过政府直接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新型地膜,降低使用成本,让更多农户愿意尝试新产品。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面积2.17万亩,全生物可降解膜2.1万亩。
宣传引导见实效 科技赋能解难题
宣传引导是推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的关键一步。为此,长武县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提升农民对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的认识。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为农民讲解地膜选择、覆膜技巧以及残留地膜的危害。“以前只知道用地膜能让庄稼长得好,没想到残留的地膜会对土地有这么大伤害。现在知道了,以后一定按科学方法用,也会积极配合回收。”一位农户感慨道。
针对长武县干旱缺水、地膜残留等限制农田产能提升问题,长武县农业农村局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开展地膜替代的技术相关研究工作,提出针对玉米农田的保水剂和生物炭复配替代地膜的增产增效技术,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已示范推广面积3000余亩。
健全体系促回收 全民参与保生态
面对传统地膜易破损、难回收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长武县从2023年起全面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探索建立“政策补贴+技术指导+回收激励”推广模式,设立以奖代补长效机制,构建以村级回收点为基础、镇级回收站为枢纽、县级处理中心为核心的三级回收网络,实现废旧地膜的资源化利用,有效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从“白色烦恼”到“绿色希望”,这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农膜革命,不仅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省钱、省力、增收”的实惠,更勾勒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随着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的深入推进,长武县正以扎实举措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通讯员 姜云莉)
责任编辑:任行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