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拓展传统戏曲艺术内涵和外延,青年艺术人才传承舞台艺术精华。传统舞台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拓展,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让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春天万物生长,戏曲艺术也在生发新的力量——
本报记者 罗 群
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到各个戏曲剧种的“二创”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再到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将虚拟现实(VR)技术等引入戏曲,戏曲正借助舞台技术、媒介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创作理念、表现形式、观演关系、传播途径,丰富自身的艺术内涵,并吸引新的知音。
当今观众早已习惯了在剧场内、镜框式舞台上欣赏戏曲。其实,戏曲可以发生在多种空间之中。精华版豫剧《程婴救孤》、新中式湘剧《聂小倩》等戏曲作品打破传统舞台的“第四堵墙”,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演体验。昆曲《浮生六记》在清代苏州文人沈复与妻子芸娘曾经生活的沧浪亭畔演出,观众可以跟着剧情和表演,循着沧浪亭的复廊、花窗而动,在6个不同的场景中感受江南风韵。
看戏,不一定要在剧场。随着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电影《定军山》问世,戏曲就与屏幕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归属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随着时光的沉淀,戏曲电影成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不同年代均有代表性作品亮相银幕。近年来,4K、8K、3D、杜比全景声等技术不断推动戏曲电影走向高品质、精致化。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极具古典风韵的视听质感,吸引无数年轻观众;京剧电影《锁麟囊》运用8K科技,带来超高清晰度和宽广色域,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大银幕上看戏曲,震撼感、仪式感都很强;而在电视荧屏上看戏曲,则更多一份日常陪伴的守候与温情。多年来,以央视“空中剧院”为代表,一批电视节目将各个剧种的精彩大戏带到千家万户。戏曲在与电视的“联姻”中,逐渐完成了从舞台演出录播到戏曲元素与其他视听语言融合碰撞、擦出新火花的蜕变。近年来,包含戏曲小品、跨界演绎、戏曲真人秀等在内的戏曲综艺,让戏曲艺术触达更多受众。无论《非常有戏》《叮咯咙咚呛》《拿手好戏》,还是《中国戏歌》《国风超有戏》,抑或《戏宇宙》《戏码头》,戏曲综艺将戏曲片段、知识掌故、戏曲人物故事等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并与文旅体验相结合,实现戏曲艺术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助力相关事业、产业发展。
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人们欣赏戏曲带来了更多选择。在各类视听技术加持下,戏曲艺术云演播风生水起。例如,国家京剧院与某新媒体平台合作推出的传统大戏《龙凤呈祥》云演播,应用5G、4K高清、杜比全景声以及多视角、多屏同看等技术,不仅让戏曲之美分毫毕现,个性化的观看视角还赋予戏曲观演以时尚气息。观众还可以在线留言互动,透过屏幕观看戏曲竟也有了几分现场感。
与欣赏完整剧目的云演播相比,更多人在零散时间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接触戏曲,越来越多戏曲从业者、爱好者将短视频、直播作为表演、传播戏曲的重要途径。如今,戏曲已成为短视频平台内容生态的重要部分,不少戏曲内容创作者凭借长期稳定的更新输出,吸引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名粉丝。短视频中、直播间内,那些扑面而来的质朴表达,体现的是戏曲的群众基础和磅礴生命。
不同时代都有居于主流地位的媒体形式,搭上这趟快车,传播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除了短视频,游戏也是当今年轻人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一些深具文化责任感的游戏开发方积极从戏曲中寻找灵感和资源,手机游戏《京剧猫》、单机角色扮演游戏《古剑奇谭三》、三国题材策略游戏《小小霸主》等,都不约而同地将戏曲元素融入游戏设计之中,在潜移默化间向玩家展现戏曲之美,戏曲也借助数字化手段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新的媒介形式让戏曲的演绎与传播有了新的可能。与传统的全本戏、折子戏演出不同,新媒体的片段化、娱乐化特点更为明显。相较于完整的作品、系统的知识、丰富的掌故,新媒体更善于传播包容性、丰富性、普泛性更强的戏曲文化。用户也许无法通过新媒体所展现的戏曲元素获知一部剧目、一个行当、一个剧种的全貌,但足以从中获得一种文化印象、一种文化感觉。后者之于传统戏曲当代传承、传播的价值,可能被人们尤其是戏曲从业者低估了。与其担心新媒体让戏曲“走了样”,不如考虑一下,铺天盖地的电影预告片、“二创”视频,可曾令电影艺术“走了样”?一名连戏曲短视频都会快速划走的用户,难道会主动购票去看“不走样”的戏曲吗?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是通过新媒体接触到戏曲,最终走进剧场、“入坑”成为戏迷的。对于观众的基本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应该给予充分信任,少人问津、孤芳自赏才是大危机。
戏迷、票友历来属于小众群体,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艺术形式,也不宜仅以粉丝数作为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标准。不断创新迭代的舞台技术、媒体技术、数字技术推动戏曲文化走近当代年轻受众,让戏曲和带有戏曲元素的其他艺术形式活跃于主流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在年轻人的社会生活之中,静水流深、润物无声但坚定有力。当然,不可能每一个对戏曲之美发出过赞叹的人,最终都能成为铁杆粉丝。
正如不一定有多少读者认认真真读完过《红楼梦》,但这并不妨碍《红楼梦》代代相传、有口皆碑,并通过赋能其他艺术形式、产业形态而大放异彩。有时候,哪怕一份朦朦胧胧的熟稔与亲近,对于古典艺术的传承弘扬来说,意义已然不容小觑。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讲:“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评论
无论在哪儿看戏,首先要有“戏”
嘉 纳
科技改变生活。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与悠久历史记忆的戏曲,当然也不例外。
近年来,科技前行的步伐如翻涌的浪潮,澎湃有力,滚滚向前。戏曲也被这浪潮裹挟着,不断拓展创作边界、拓宽传播渠道。
从能让演员与观众近距离同频共振的剧场舞台,到可以观察演员细微表情变化的线上演播,再到形式灵活多变、内容轻松有趣的短视频传播,戏曲宛如一缕灵动的清风,轻盈跨越地域与时空的界限,把独有的艺术芬芳,洒向更广阔的天地,给传承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机遇。
但在这场传播变革里,无论戏曲以何种独特形式展现自身魅力,扎实的内容永远是其长久立于时代舞台的根基。
扎实的内容,是舞台艺术精品的立身之本。有一种观点认为,剧场之所以叫“场”,是因为它拥有一种类似于力场、磁场的“场”。如果你不“在场”,便永远无法体验到戏剧真正的奥秘;而你一旦“在场”,台上的演员与台下的观众能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听觉、视觉、心跳、呼吸、情绪的同频共振。在这样一个“场”中,真正能够触动观众心弦的必然是生动的故事、丰满的人物、精湛的表演、流畅的呈现,而非单纯的恢宏场景与华丽制作。
扎实的内容,是各类环境戏剧的立业之本。无论是“现象级”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还是引入虚拟现实(VR)体验的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抑或是边游园边看戏的昆曲《浮生六记》,这些打破传统观演“第四堵墙”的戏剧(暂且将他们都归入环境戏剧的范畴),无不源于成熟且有一定观众基础的艺术经典,再经过更适合演出环境的改编与科技等舞台手段的加持,让经典显现出更具时代魅力的新活力。
扎实的内容,是戏曲互联网传播的流量之本。在各大院团的线上演播剧目名录里,皆是近年来创作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精品,这些作品无疑是高点击量、高浏览量的坚实保证。在传播更为迅猛的短视频平台,以或温情或俏皮的形式普及戏曲真东西、真本事的作品,往往比蹭戏曲流量博眼球的内容更能吸引眼球。
当我们穿梭于戏曲传播形式的多样风景中,不应忘却那一缕缕戏韵,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意蕴,亦映照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方能真正穿越岁月的迷雾,照亮观众心灵的角落。
2025南京新剧荟:戏剧滋养一座城
本报记者 刘 淼
《山寺梦谈》剧照 南京新剧荟供图
读剧会《桃花源》 南京新剧荟供图
《牛之过隙》剧照 南京新剧荟供图
春天的南京,总有一些特别的力量,悄然唤醒想象的种子。
3月31日,2025南京新剧荟在江苏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落下帷幕。在古巷的青砖黛瓦间,2025南京新剧荟以戏剧的名义,为这座城市种下了新的想象。
作为南京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25南京新剧荟是南京广电集团主办,立足南京、面向世界的戏剧竞演活动,为全国超百部报名剧目提供了孵化平台。最终,6部作品脱颖而出,在国民小剧场等舞台轮番上演,点亮南京春日的文艺生活。此外,“围炉话新剧”“读剧会”等衍生活动打破剧场边界,让观众与主创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
在活动闭幕式现场,南京新剧荟艺委会主席赖声川说:“新剧荟鼓励更多人从各地来到南京,让南京变成一个中心,一个孵化戏剧的中心。”在开幕式上,赖声川和评审共同进行的“播撒戏剧的种子”无实物表演,也在这场戏剧聚会里结出果实。经过严格评审,4部获奖作品如春芽破土,探讨着不同的时代课题。
获评“最佳剧目”的《如果去了忘忧山》以女性视角切入,用3个看似孤立的故事编织一首关于命运与自我和解的协奏曲。日常生活的细节被诗意化处理,在温柔叙事中揭开坚韧背后的伤痕。
得知剧目获奖后,该剧制作人高颖说:“我们其实不算非常年轻的戏剧人了,几个主创都是40岁上下,却都有种不服输的少年气,这就是我们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南京新剧荟没有年龄的限制,让我们能被大家看到。”
同样获评“最佳剧目”的《少年故事》,通过少年犯与律师的一小时对谈讲述关于人性的追问。这部作品由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共同演绎,他们的职业有律师、牙医、平面设计师。凭借对戏剧的热忱,他们在舞台上展示着完全不同于生活中的自己,用质朴的表达传递戏剧本真的力量。“感谢南京新剧荟为非科班出身的戏剧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勇于突破的舞台。”该剧出品人喻琢成说。
《量子时代的爱情》剧照 南京新剧荟供图
《量子时代的爱情》和《一场未命名的游戏》获评“特别关注”奖。前者探讨人工智能与情感的关系,用多媒体投影与装置组合构建异度空间,演员肢体与光影的精密配合凸显了专业团队的技术素养。当算法解构情感,剧场反而成为重构情感的现实抓手。后者则如一面镜子,应用影像多媒体、现场摄像、实时特效等技术,将剧场转化为大型互动装置现场,观众与演员在不断变化的游戏规则中共同完成未知的旅程。
戏剧从来不只是台上的事。对年轻创作者而言,新剧荟是一片沃土;对观众而言,它是一扇重新理解城市的窗口。“戏剧+”消费新场景也为游客解锁了南京的全新打开方式,让戏剧真正走进生活,回到街巷,落在心间。
今年是新剧荟与观众的第3次相遇。从初绽的种子到渐具形态的枝丫,它正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生态。以“新”为灵魂的新剧荟,不断拓展着“新剧诞生地、新剧孵化地、新剧集中地”的想象边界。它不仅意味着创作的起点,也映射出一座城市不断生长的精神风貌。
“戏剧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来源。”赖声川如此总结戏剧与春日的这场奇遇。那颗在开幕式上轻轻播下的“种子”,也许已落在某个观众的心田,等待未来某日悄然破土、继续生长。在每一个相信表达有力量的人心中,戏剧,还在发生。
2025年4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看戏,不一定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