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建“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利益共同体(引题)
云南永仁打造“幸福里”社区助力“家门口”就业(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榆
“虽然比我去广东深圳打工收入略有减少,但省去了租房等费用,最主要的是不用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了。”通过“幸福里”就业平台,云南楚雄永仁县村民张青林找到了家门口就业的好工作。
早上8点上班,每天至少有130元收入,免费提供吃住,配有卫生间、洗澡室等,每周还有休息日……“我们两口子都在‘幸福里’社区务工,工资加在一起一个月有八九千元,坐班车3个小时就能回家。”村民方芳说,在“幸福里”社区,工资有保障,还方便照顾家里。
张青林、方芳口中的“幸福里”社区,是永仁县创新搭建的一个新型劳务用工平台,主要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业增收等痛点问题。通过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务工人员信息库,服务专员“一人一企、一企一策”对接服务,以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提供“管家式”“订单式”用工保障。同时,租赁盘活闲置校舍、敬老院、办公楼等国有集体资产,配套建设食堂、洗浴室、洗衣房、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将县客运企业纳入服务网络,上下班专车接送,免费提供吃住行一体、工作生活学习兼顾的综合保障,并统一购买工伤保险,打造“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往返接送”的务工环境。
近年来,楚雄永仁县大力发展水果产业,2022年底永仁县创建了楚雄州首个“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通过“幸福里”平台,企业极大地解决了用工难题,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收入。相关企业每年支付工人工资达2558万元,土地流转费达1200余万元。
“我们通过构建‘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的利益共同体,搭建集招工候工、求职登记、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多样化服务于一体的‘幸福里’社区劳务用工平台,一头对接企业,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一头对接人社部门和乡镇,及时掌握群众务工信息,保障招用渠道畅通,并为企业‘订单式’用工进行集中统一的技能培训,在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同时,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幸福里”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永仁“幸福里”社区自运行以来,稳定的用工、贴心的服务、可观的劳务收入,吸引了省内外工人慕名前来。来自武定县环州乡的李会芬去年3月来到“幸福里”社区,这几天正忙着包装果品。
“我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通过边干边学,现在学会了很多实用技能,干得多的话,每月能有8000多元工资。”1995年出生的李会芬不仅活干得好,还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每周三晚上社区组织的新农民大讲堂上总能看见她的身影。“社区配备了员工宿舍、食堂、洗浴室、卫生间、洗衣房、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最多能容纳400名工人,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都很舒心。”李会芬说。
“‘幸福里’社区统一为务工人员购买工伤保险,建立和完善工人工资正常增长和定期结算机制,去年以来已发放工人工资1850万元,60%以上的务工人员月工资达4500元。”永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主任张念峰介绍,结合全县蓝莓、芒果、草莓等产业的分布,永仁县先后在猛虎乡、永定镇等产业集聚区建立起5个“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注册务工人员达6180人。
为了让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解决好留守儿童带来的社会问题,云南大力抓好家门口就业,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车间,招小商、招劳动密集的商,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群众不出远门就有活干、有钱赚。通过总结推广永仁县“幸福里”就业平台等经验做法,云南省去年脱贫劳动力县内务工累计超过150万人,创历年新高。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