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辽宁省占据着重要的工业地位,被誉为 “共和国长子”,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与关键起源地。回首建国初期,我国共设有 15 个直辖市,东北地区独占 7 席,而辽宁省更是囊括其中 5 个,其在当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 30 年里,东北三省成功构建起涵盖钢铁、冶金、化工、机械等领域的全面重工业体系,占据当时中国重化工业近 90% 的份额,辽宁省在全国重工业中的占比更是高达 70% 。
那时的辽宁,众多城市熠熠生辉,其中有两座城市,它们曾站在荣耀之巅,身为中央直辖市,创造了无数辉煌,却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走向落寞,如今已沦为五线小城,它们就是抚顺与本溪。
抚顺:煤都的兴衰沉浮
抚顺,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城,早在战国和秦朝时期便隶属于辽东郡。自汉朝往后,历代皆在此筑城设治、建造城堡。明朝时,于高尔山修筑抚顺城,取 “抚绥边疆,顺导夷民” 之意,抚顺自此成为辽东地区的战略要地 。这里还是满族崛起以及清王朝开国立基的关键之地,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抚顺素有 “煤都” 的美誉,其煤层厚度惊人,最厚处可达 130 米,属于世界罕见的特厚煤层。曾经,它是亚洲最大的煤炭开采城市。仅在建国之后,抚顺为国家贡献的煤炭量就超过 10 亿吨 。
抚顺的西露天矿,规模宏大,曾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在煤炭产业的带动下,抚顺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综合性的重工业城市,涵盖石油化工、特殊钢等多个领域。
在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抚顺的挖掘机产量占据全国的 45%,并且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吨铝、第一吨镁、第一吨硅、第一吨特种钢以及第一台机械式挖掘机等,为我国的工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我国现代石化工业的发祥地。
然而,盛极必衰,抚顺因煤而兴,最终也因煤而陷入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曾经支撑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渐渐干涸。经济发展失去了煤炭产业的有力支撑,动力严重不足,而此时,替代产业却未能及时跟上脚步。
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连锁反应,失业下岗潮汹涌来袭,大量工人失去工作。在就业机会匮乏的情况下,人口开始慢慢流失。相关数据显示,在 2020 年,抚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13.3%,在当时全国人口负增长排名中位居前二 。在过去的 10 年间,抚顺人口减少了 27.67 万。
抚顺的经济发展也陷入了长期的低迷。从建国时作为直辖市、全国第十八大城市,在辽宁省内排名第四,到如今却沦为五线城市。
在经济数据方面,2000 年抚顺的 GDP 为 827.8 亿元,在全省排名第 5;到了 2022 年,全市 GDP 仅仅增长到 927.7 亿元,二十多年间仅增加了 100 亿,排名下滑至全省第九,其 GDP 总量甚至比不上珠三角地区的一个镇子 。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抚顺并未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之路。如今的抚顺,在高端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碳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投入开发力度,致力于延伸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等石化产业链 。抚顺期望凭借这些新型产业,重新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走出当前的经济困境。
在抚顺,除了工业遗迹,萨尔浒风景区也是一处不得不提的地方。它以大伙房水库为中心,风景优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抚顺的大地上。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迷人,更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战场。当年,努尔哈赤在此指挥了著名的 “萨尔浒大战”,这场战役以少胜多,意义非凡,揭开了后金问鼎中原的序幕,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
本溪:煤铁之城的昔日荣光与今日困境
本溪,地处辽宁东部,地理位置独特,北与沈阳、抚顺紧密相连,西与辽阳、鞍山相接,南邻丹东 。它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素有 “煤铁之城” 的美誉,闻名遐迩。
1949 年建国之初,由于本溪拥有独特的资源以及完整的煤铁生产体系,被列为 12 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尽管作为直辖市的时间较为短暂,但这段经历在本溪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其发展史上最耀眼的篇章。
本溪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地处辽东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河流纵横交错,森林覆盖率高达 76.31%,在辽宁省内位居首位,在全国范围内也名列前茅 。
本溪高中在辽宁教育界声名远扬,教学成果显著,曾先后培养出十多位全省高考状元,十几年来高考成绩始终稳居全省前三,在中国高中百强榜中位列第 34 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本溪经济发展不景气,从这所优秀中学走出去的众多学子,很少有人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同抚顺一样,煤炭产业在本溪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但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大量煤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难以维系,陆续倒闭破产。
这一状况直接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下岗,使得原本产业结构单一的本溪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在辽宁省内的经济地位持续下滑。从经济数据来看,2010 年,本溪全市 GDP 为 860.4 亿元;十年之后的 2020 年,本溪 GDP 不增反降,仅有 810 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 14 个城市中排到了第 10 位 。
到了 2022 年,本溪经济虽有所回升,实现 GDP930.8 亿元,超越了抚顺,位列全省第八名,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似乎仍未达到预期目标。以药都为主的国家高新区在 2022 年的经济表现并不理想,仅实现 GDP45.91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还出现了 5% 的负增长,在全市七个县区中排名倒数第二 。
从城市面貌来看,本溪市区缺少那些能够引人注目的高楼大厦,既没有繁华热闹的都市景象,也缺乏时尚现代的气息。然而,当人们走出城区,却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到处都有令人惊艳的山水风光,本溪素有 “燕东胜境” 之称,是著名的枫叶之都、温泉之城 。
两座城市衰落原因的深度剖析
抚顺与本溪这两座城市从曾经的辉煌走向如今的落寞,原因是多方面的,且错综复杂。
资源枯竭无疑是首要因素。作为资源型城市,它们对煤炭等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当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城市的经济支柱轰然倒塌。
以抚顺为例,曾经亚洲最大的煤炭开采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煤炭产业的规模不断萎缩,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如煤炭开采设备制造、煤炭运输等也受到严重冲击。本溪的情况类似,煤炭产业的衰败导致大量上下游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凸显。这两座城市长期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重工业发展面临困境时,城市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来缓冲和转型。
比如,在市场对钢铁、煤炭等产品需求下降,价格波动时,城市经济就会受到直接且严重的影响,而此时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迅速调整产业布局,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这两座城市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沿海地区转移,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而抚顺和本溪地处东北地区,在吸引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以及留住人才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两座城市的传统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成本、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地位。
此外,人才流失对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致命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就业机会少,薪资待遇低,像本溪高中培养出的众多优秀学子,以及抚顺本地的大量人才,纷纷选择离开家乡,前往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寻求发展机会。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大量人才的流失,使得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进一步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未来之路在何方
尽管抚顺和本溪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未来并非毫无希望。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它们已经迈出了步伐,并且有着各自的优势可以依托。
抚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探索已经初见端倪。通过加大对高端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碳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投入,抚顺有望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在新能源电池产业方面,随着全球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抚顺若能抓住机遇,引进先进技术和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将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抚顺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业基础,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文化旅游方面,萨尔浒风景区等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进一步开发,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本溪同样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溪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 “枫叶之都”“温泉之城” 的名号为依托,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枫叶观赏节、温泉康养度假等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
同时,本溪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此外,本溪还可以在特色农业方面下功夫,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
总的来说,抚顺和本溪这两座曾经辉煌的城市,虽然如今陷入了发展困境,但只要它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定地走经济转型之路,加大在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力度,未来依然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走出属于自己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