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有一天,从超生要罚钱,变成多生给补贴?
最近,各地又出了不少鼓励生育的政策,明确对于二孩和三孩家庭给予补贴,以前那个只准生一个的年代算是彻底过去了。
安徽合肥二胎一次性补贴2000,三胎一次性补贴5000元;山东济南对新生二胎或三胎每月补贴600元,直到孩子三周岁。
呼和浩特就更狠了。生一胎直接补贴1万元,二孩和三孩继续有大额补贴。
能看出来,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从开放二胎,到如今的鼓励三胎,有关部门也是下了很大决心,但结果怎么样呢?
自从2016年开始放开“二孩政策”以来,许多人期待着迎来生育高峰,但现实却啪啪打脸。
事实表明,许多专家高估了育龄夫妇生育二孩的意愿。
其实从2016年起,新生人口是逐年下降的。
而2023年,中国新生儿数量仅902万,较2022年再降54万,创下1949年以来最低纪录。
为什么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
从经济角度看,近几年不断高涨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让没有安全感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
上有老人要养育,房贷、车贷、水电煤气、购物消费,等等加起来足够掏光一个工薪阶层的口袋。
再加上物价飞涨、收入不稳定,年轻人活得喘不过气。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自己都勉强养活自己,哪有钱养孩子。
而生育需要女性去完成,她们还要承受现实的职场焦虑。
《2024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43.6%的女性认为生育二胎会导致职业发展停滞。
职场对怀孕女士的歧视已经很长时间,甚至有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明确规定不要孕妇或者一年内有怀孕打算的女性。
也就是说,怀孕就意味着失业,尤其对于35岁以上的女性来说,一旦怀孕,失业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
所以,单纯解决养育孩子的经济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也自然可以理解了。
生育意愿持续走低,把有关部门愁坏了,难的还有学校。
第一批二胎在2023年9月就应该上小学了,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小学迎来了大批关停潮。
教育部2024年公报显示,全国小学数量较2019年减少1.8万所,相当于每天消失10所学校。
幼儿园的招生也越来越难了,即便降低托育费,甚至推出免费英语课程,都没有吸引力了。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未来的初中、高中、大学,一场生源危机正在全国蔓延。
在地域分布上,东三省的生源危机尤为严重。十年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小学数量分别减少了近六成、近五成和近一半。
就算北上广也不能幸免。
在这场生源危机中,哪些学校最先受到冲击?
答案是乡村学校和民办学校。
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大部分只能自负盈亏,当收入无法维持基本运转,也只能被迫闭校了。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
前几天,山西朔州一所民办小学竟然在没有教育部批准、没有告知学生和家长的情况下,自行关闭了。
让人哭笑不得。
学校经营越来越难,老师招聘也成了问题。
据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过剩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这意味着,许多教师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尤其是AI工具的出现,也意味着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少。
如今看来,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教师行业,却成了“高危行业”,也让教师们崩溃不已。
自2017年起,中国的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七年下降,生育意愿持续走低。
根据《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到2035年左右,中国出生人口都将保持下降的趋势。
这意味着,生源危机不仅是一个短期现象,它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通俗来说,人口减少无法逆转了,这在周边国家已经得到了验证。
日本已连续15年人口负增长,2024年出生人数跌破70万大关。韩国生育率近几年持续在1以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面对生源危机,各地已经开始探索解决办法。
江苏推行小班化教学,湖南鼓励教师跨学科教学,甚至出现了语文老师教体育的离奇场景。
而在一些地区,学校开始转型为老年大学,开设茶艺、棋牌、养生等课程,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同时,职业教育和老年教育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职业教育教师缺口达300万,老年教育市场规模将达万亿。
不过,这些都只是应对出生人口下滑的办法,而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生出口率。
但让一代人的生育观念完成从“少生”’到“多生”的认知迭代,似乎不是一两个政策就能简单扭转的。
对此,你怎么看?
(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