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香护士 (转载已获授权)
话题再现
近日,笔者在网上看到某医院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半夜,护士戳戳家属肩膀「该给妈妈翻身啦!」......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患者是某院老年精神科的病人,刚做完颅内脑积水引流术后不久不能自行翻身。
为防止压疮发生,家属定好闹钟每隔 2 小时帮患者翻身一次。该病区的护士极其尽心尽责,从初入院时的每半小时查房一次,到后来的每 1~2 小时一次,顺便监督提醒家属及时为患者翻身。
其中特意表扬了男护士小李,后半夜巡视病房发现家属睡得很深,他都会戳戳家属的肩膀喊家属起来翻身。若家属不醒,那么小李就戳肩不止,喊声不断,待家属醒来,小李会帮家属一起翻身。
文中报道的后半夜叫醒家属起来翻身的情景使笔者想起了多年之前做夜班时的情景,确实存在有些陪护人员怎么叫都叫不醒的情形,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谁都不想从热被窝中起来。
那时的我们,如果翻身措施未落实,发生院内压疮是要扣奖金的。所以,对于压疮高危患者,夜班护士务必把陪护人员叫醒一起协助翻身。
翻身作为一种经济有效、操作简便的减压手段,2 小时定时翻身被当作压疮预防的护理常规在临床上广泛执行。在诸多临床研究中发现,3 h 翻身与 2 h 翻身病人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在不增加病人压疮发生率的情况下,探寻更长间隔时间的翻身效果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下面,我们就翻身间隔时间及循证实践要点进行讨论。
翻身间隔时间的循证实践
ICU 患者相对普通病房患者病情重,卧床时间长,且自主活动能力差,体质量偏低,因此需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临床工作中发现,翻身 2 h 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但频繁翻身不仅对患者的舒适度造成影响,干扰患者的休息,还可能会引起疼痛等不适,而且 2 h 的翻身时间间隔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研究发现,将 ICU 患者翻身间隔时间延长至 3 h,既不会明显增加压疮发生率和压疮程度,又能保证患者的休息和不增加护士的劳动强度,值得临床应用。
有研究就不同的翻身间隔时间对老年压疮高危病人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不同部位体压水平及舒适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该研究主要采用 0.5h叠加法以降低翻身间隔过长造成的压力性损伤,翻身间隔时间是在闹铃提醒下将病人翻身时间延长至 3.5h。且每次翻身步骤、方法均要按规范严格执行。
研究认为,临床上通常是 8:00 交接班后查看病人皮肤状况翻身 1 次,若按 2h间隔时间进行翻身,正好将时间卡在执行医嘱及治疗的高峰期;
而 3.5 h 翻身间隔时间可避开执行医嘱及治疗的高峰期时间,避免护理人员治疗工作被打断;将翻身时间延长至 3.5 h,24 h 可将翻身次数减少 7 次,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
研究发现,3.5 h 翻身间隔时间应用于老年压疮高危病人可改善其舒适度,减少每天工作量及总护理工作量,不增加压力性损伤情况及各体位体压水平,同时不影响每次护理工作量。
也有研究就老年压疮高危病人卧减压床垫翻身间隔时间进行了循证实践。该研究通过 Johns Hopkins 循证实践模式的应用,证实了对于卧减压床垫的老年压疮高危病人而言,相比每间隔 2 h 翻身,4 h 翻身 1 次不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而且能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但该循证护理实践纳入的病人例数较少,今后可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长期监测干预效果,评价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情绪和经济学等指标;
还可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翻身策略,将预防压疮的最佳翻身间隔时间细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身标准体系,为临床护士提供参考,以有效预防压疮,减轻病人痛苦,提升护理质量。
翻身时间到,这样翻身更合理
在(点击标题浏览全文)一文中,我们整理了关于翻身间隔时间及循证依据,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所有压疮危险人群,都应该定时翻身。定时翻身可以减轻身体受压部位承受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翻身的同时对受压局部进行评估,尽早识别皮肤改变,配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压疮发生风险,这远比治疗压疮的成本更低。
所有存在压疮风险或已有压疮的患者,只要无翻身禁忌,都应该落实定时翻身计划。
图源 : 作者提供
2、减压支撑面可作为翻身的辅助手段,更换体位的频率受患者所用支撑面的影响。使用减压支撑面能够改变及扩大患者承受压力的主要部位,减少局部组织承受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时高规格减压支撑面还具有一定的微环境管理能力,能够强化压疮预防效果。
如: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应使用减压支撑面;强烈推荐使用压力再分布床垫来预防和管理压疮;任何压疮高危患者,卧床期间都应该使用减压设备;在任何时候,所有压疮患者都应该被安置在减压支撑面上。
图源 : 作者提供
3、决定翻身频率要考虑患者本身所处的体位。在不同体位下患者的主要受压部位及承受压力大小有所不同,决定翻身时应考虑患者本身所处的体位,坐位患者相比于卧床患者受压部位更集中,因此需要予以更频繁的体位变换。
4、翻身频次的确定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目前尚无确切的翻身频次。目前尚不清楚有效预防压疮的最佳翻身间隔时间。
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频繁翻身(2~3 h)比延长翻身时间 (4~6 h) 更能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对于脊髓损伤及其他活动性下降的压疮高危人群,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可考虑 2 h 翻身的基础上缩短翻身间隔时间。在决定翻身频次时应该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翻身方案。
5、翻身间隔时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由于患者的病情、所处的治疗环境以及内外危险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需对患者的压疮风险进行反复动态的评估,并在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
6、为压疮危险人群建立翻身时间卡,记录翻身频率及体位。建立翻身时间卡,记录所采用的翻身频次和体位,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执行率,同时完善的记录也便于及时跟踪压疮进展。
图源:作者提供
7、教会患者在规律翻身的间隙自我减压。对于活动能力未完全丧失的卧床患者,可以教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进行「抬起减压法」或其他合适的减压手法。教会患者自我减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
后记
综上所述,压疮是护理质量的一项敏感指标,其规范化管理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规避不必要的医疗风险。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为压疮危险人群定时翻身,动态评估患者存在的压疮风险,同时联合使用其它减压措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翻身方案,以减少护理工作强度,提高患者舒适度以及压疮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佩佩. 不同翻身间隔时间在 ICU 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及改善压疮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年 7 月上.
2. 刘夏,陈倩,等.3.5h翻身间隔时间对老年压疮高危病人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不同部位体压水平及舒适度的影响. 全科护理,2022,20(2).
3. 钟玉玲,王兆霞,等. 老年压疮高危病人卧减压床垫翻身间隔时间的循证实践. 实用老年医学,2019,33(3).
4. 林淑敏. 不同间隔时间翻身拍背预防脑出血患者压疮和肺部感染的效果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2018 年第4期.
5. 王凤娟,方青枝,等. 长期卧气垫床高龄病人翻身间隔时间研究. 护理研究,2018,32(22).
6. 张玉红,蒋琪霞.压疮危险患者使用减压床垫翻身频度的 meta 分析及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大家一直在问的密押提分卷来了!✅考点全✅押得准✅提分快!
往年收获大量好评,提分过考!✊拿证必做!联系老师立即开通!
想一次通关?
用考试宝典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将“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