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40℃,蒙古人住毛毡帐篷为啥不冷?一开始我也纳闷,薄薄一层布能挡啥寒风?直到亲眼见过才明白玄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人需要不断地移动住所,又需要在草原上度过难熬的冬季,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他们早就摸索出来一个神奇的住所---蒙古包。
跟汉族各种博大精深的建筑比起来,蒙古包显得格外寒酸,不懂的人甚至会将其与帐篷归为一类。
这时候,很多人都会发出疑问,在低温可达零下四十度的天气中,他们住着这样的简易住所,靠的仅仅是“抗冻”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相反,蒙古人不仅不冷,而且还能在里面享受到冬温夏清的超绝体验。
这不是夸张,而是蒙古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其实,详细了解过其中的原理就会恍然大悟了。
为了方便移动,蒙古人并不能像汉族人一样,建造固定的住所,因为,他们对大草原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独特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有了蒙古包的设想,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小家”,却帮助他们在历史中不断进行血脉传承。
这其中的玄机就在蒙古包的制作上,外形上,这矮矮小小的房子造型奇特,有点像欧洲的大圆顶设计,但相比之下,蒙古包所承载的文化特性以及实用性都要更高。
首先来讲文化,咱们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这是一种文化根基,也正是圆形设计的原理,而且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也与之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这样的设计还具有科学性,草原上的疾风狂劲,发作的时候,甚至连人都难以站立。
为了不让自己的家被风带跑,圆形的设计刚好能够很好的减少风阻,草原中生存,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去征服环境,而是去适应环境。
有了这样的设计,人们又考虑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即使这样的外形设计可以减少阻力,但目标太大依旧会有不小的影响。
而这时候,他们就设计出了可以自由伸缩的骨架,冬天,他们为了保暖,也为了减少风阻,可以随意降低蒙古包的高度,减少内部的空间。
实际上,这样的选择方便又保暖,在这样温馨的小家中生活,他们也感到十分惬意。
外在这样设计,里面的智慧当然也不会少,他们会就地取材,在动物的身上取下皮毛,做成毡子,这些毡子就会成为内部最重要的装饰和保暖品。
这样毡子可以极大程度的防止寒气入侵,毕竟动物都可以依靠它们在外面过冬,可想而知其保暖性。
而中间置一火炉,燃料用的是动物粪便等,源源不断的火源有了,屋子整体的形状都没有什么棱角,这个设计可以很好的保证屋子内,热量均匀,时间一长,屋内就会形成固定的气温,正常情况下可达到十度甚至更高。
而固定蒙古包的绳子,也是用马尾等做成的,坚固非常还没有弹性,即使是狂风呼啸而过,也无法撼动它半分。
有了这些细节,可以让他们有稳定有温暖的居住环境,他们还会依据自己的信仰,在屋内根据方向摆放神位。
男人女人的用品也都可以明确的分开,大量食品也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一角。
这实在是“居家旅行”的必备好物,所以说,蒙古人能够在这样的房子中繁衍生息,都是融入了许多看不见的智慧。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