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活中,电动自行车的身影随处可见,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是,如果充电不规范,背后的安全隐患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案件背后暴露安全隐患

高某平日都是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出行非常方便。某一天下班后,高某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小区车棚,私拉“飞线”为其充电,不料引发火情,导致其他居民财物损毁,引发财产赔偿纠纷。

经消防部门调查,认定起火点为高某电动自行车电瓶处,起火原因为:电动自行车电气线路故障。经审理,泉山法院认为,高某应对其电动自行车起火所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判决高某赔偿原告财产损失共计1.1万余元。一审判决后,双方服判息诉。

经调查发现,此类案件并非个案,部分老旧小区仍存在消防设施不完善、电动自行车管理缺位等安全隐患。为避免出现类似纠纷,带来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泉山法院向相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

司法建议直击痛点

针对调研发现的违规充电、老旧小区治理盲区、惩治力度不足这三大风险隐患,泉山法院向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压实物业责任。督促辖区内的物业服务公司等物业管理单位积极履行管理职责,建立物业管理区域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巡查、值班值守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日常防火巡检、消防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消防系统和设备的巡检,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停放、违规充电等行为。

二是推进集中建设。督促辖区内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建设,做好防火隔离,统一设置充电棚,充电设施应当具备自动断电功能,配备简易喷淋设施和自动报警系统,确保“电瓶不入室”“人车不同室”。同时,按照“谁建设、谁运营、谁管理”的原则,安排专人管理,为场所内充电的电动自行车办理保险,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三是强化协同治理。加强火灾事故的安全宣传和教育警示,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对电动自行车数量较多居民区的监督管理和违规停放充电的打击处理,社区居民委员、业主志愿者对巡查发现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等安全隐患及时向属地街道、社区及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形成闭环。让辖区居民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防范火宅事故,携手共建安全、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收到司法建议后,该部门高度重视,针对司法建议书的内容,从“加大巡查力度与频率”“设置电动车集中充电区域并配备消防措施”“强化宣传引导”等方面迅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并表示接下来将严格按照规定,与相关单位积极联动,共筑安全防线。

代表点评


赵 强

市人大代表

徐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江苏彭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注册主任

泉山法院这份司法建议生动诠释了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福祉方面的重要担当。

从问题发现的角度看,泉山法院依托扎实的案件审理工作,敏锐洞察到电动自行车充电领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彰显出司法工作者对社会动态的高度敏感性与责任感。其司法建议内容既涵盖物业、社区等主体在日常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又通过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为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管理难题搭建起全方位的治理架构,有效填补了以往管理中的空白与短板。

在实施方面,建议中不仅有“当下改”的具体办法,更有着“长久立”的长效机制,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收到建议后,相关部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借助自身贴近群众、熟悉基层的优势,与法院紧密协作,全力推动建议落地实施,让司法建议真正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及时雨”,为预防火灾事故、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源:泉山法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