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日,河南商丘的一位农妇正在稻田里插秧。中午时分,同伴们都去田边吃饭了,她却想多干会儿活。就在这时,她的锄头突然碰到了什么硬物。

扒开泥土一看,竟是一颗"大白菜"和一根"红萝卜",菜叶上还趴着两只栩栩如生的蝈蝈!农妇仔细一摸才发现,这哪是真蔬菜?分明是雕刻品,只是逼真得让人难以置信。


农妇悄悄把这两件"石头蔬菜"带回家,摆在堂屋的供桌上当装饰。这一摆就是十几年,直到1990年代初,河南省博物馆扩建,派了很多专家下乡征集文物,偶然在她家发现了这件蒙尘的"摆件"。

当专家擦去灰尘,顿时惊呆了:这竟是清代宫廷级别的象牙雕刻!最终,专家们凑了800元买下这两件宝贝,这是农妇一年多的收入。

而这一对白菜萝卜,便成了现如今著名的“网红文物”。


这两件牙雕堪称清代工艺的巅峰之作:

象牙白菜长约23厘米,重260克,通体采用完整象牙雕刻。主体呈现牙白色向嫩黄色的自然渐变,菜叶纹理清晰舒展,菜根部分还带着褐色泥土,活脱脱一棵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新鲜白菜。

最精妙的是菜叶上点缀的两朵小花,一含苞一盛放,还有一只翠色蝈蝈正屈腿蹬足吮吸菜汁,旁边静卧的瓢虫连须角都清晰可见,充满自然野趣。


象牙萝卜长约27厘米,重229克,色彩从顶部的鲜红自然过渡到中部的粉红,再到底部的雪白。根须自然弯曲,叶片青翠欲滴,一只蝈蝈正从叶片向茎部攀爬,动感十足。

这些细节展现了清代"雅、秀、精、巧"的雕刻理念。工匠们运用圆雕、镂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但最令人费解的是其染色工艺:象牙密度极大,普通颜料很难渗透附着,古代匠人是怎么做到的?


河南博物院曾邀请专家团队尝试复原这种着色技术,但无论使用矿物颜料还是现代化学染料,仿制品最多三五年就会褪色。而这对象牙蔬菜历经200多年风雨,色彩依然鲜艳如初,仿佛被时光遗忘。

清代工匠究竟使用了什么神秘配方?有人猜测是某种特殊的植物萃取液,也有人认为是加入了动物胶质的复合染料。

随着大象成为保护动物,象牙雕刻技艺逐渐式微,这个秘密可能永远无法揭晓了。正如文物专家感叹:"我们破解了青铜器的铸造秘方,却解不开这小小蔬菜的染色之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菜象征"一清二白"的君子品格,萝卜寓意"好彩头",而蝈蝈(古称"螽斯")则代表子孙兴旺。

这种将日常果蔬与吉祥寓意结合的艺术表现,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牙雕技艺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到清代达到鼎盛,与竹雕、木雕并称"竹木牙角",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如今,这对牙雕已成为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和莲鹤方壶、武则天金简等顶级文物并列。为了保护它们,博物院专门开辟了专属展厅,设置了恒温恒湿的独立展柜。

网友们笑称:"这白菜萝卜,看着比菜市场的还新鲜!"而这对穿越200多年时光的"蔬菜",到底是怎么出现在农妇的田地里?以及染色之谜,恐怕无人知晓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