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前海管理局、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举办知识产权保护系列活动,发布《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与维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及2024年度深圳法院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并举办“法治引擎 启航未来——AI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以司法创新力为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4月10日,《指引》全文对外公布。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下载。
来源 |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商业秘密作为企业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加强商业秘密保护,不仅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激励企业创新创造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之需。深圳被誉为“民营经济第一城”,民营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实力强。深圳中院关注到涉民营企业商业秘密案件量不断攀升,民营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有所呼、司法有所应。深圳中院聚焦民营企业急难愁盼,利用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积累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裁判规则和实践做法。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水平,深圳中院组织编写了《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与维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总结在司法审判中对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将案件中发现的企业泄密情况还原到企业实际管理的各种场景,避免只通过诉讼来“亡羊补牢”,旨在帮助企业将商业秘密保护融入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
《指引》具有三大特点:
一、构建场景化防控矩阵,推动风险防控“精准化”
《指引》详细梳理了商业秘密典型案例,经过对人员流动、技术合作、跨境经营等高频风险场景的实证研究,创新构建了“8维22景”分类体系,将传统粗放式泄密场景划分细化为人员泄密、信息发布、存储泄密、对外合作、涉外泄密、研发测试、区域泄密等22种泄密场景,覆盖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全流程,贯穿人员招聘、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全周期。
针对每一种泄密场景,深圳中院精心挑选了1-2个典型案例,通过“案情还原—法律焦点—裁判要旨”的递进解析,生动阐释企业在经营全过程中不同场景下商业秘密侵权的行为特征与责任边界,实现“以案释法”的实务《指引》效果。在此基础上,《指引》辅以法官视角的“温馨提示”,从司法实践角度提出可操作的风险防控建议,让商业秘密保护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筑堤。
二、建立动态化治理机制,促进管理“流程化”
《指引》创新性突破了传统普法手册与企业实务脱节的痛点,以“稳健经营、风险防控”为核心理念,系统整合“组织架构、人员管理、载体管理、区域防控”四大治理维度,构建起覆盖企业全流程的商业秘密治理体系。以人员管理为例,深圳中院在以往的调研和案例发现,企业在涉密人员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入职审查不严、权限管理粗放、离职管控滞后等系统性漏洞,具体表现为涉密岗位背调流于形式、核心数据接触权限过度开放、离职人员设备数据残留等风险,导致技术泄露后难以溯源追责,甚至因管理过失影响维权效力,为商业秘密保护埋下重大隐患。因此,《指引》将“最小接触原则”嵌入业务流程,针对员工等企业内部人员建立“入职背调—在职管控—离职审计”三阶段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人走密留、权随岗变”的精准治理。此外,为了及时回应深圳科技企业“全球引智”的迫切需求,《指引》特别提醒企业在引进涉外人才时,除常规审查外,还可以进行对候选人持有专利和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审查,确认是否有设计前雇主的技术成果;以及企业应了解对引进人才所在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确保对引才风险有准确评估,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全链条维权体系,实现维权效能“最大化”
《指引》的第四部分立足企业维权痛点,创新构建“行政查处+民事追偿+刑事追责”三合一保护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指引》深度融入深圳法治实践,不仅系统梳理《深圳市行政听证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实操要点,还精准提炼行政处罚流程图、证据准备表格、维权途径优势比对图等实务工具,通过标准化流程图解与清单式指引,将复杂的法律程序转化为易读易懂的可操作性规范,成为企业随查随用的“维权工具书”,助力企业快速锁定最优策略,让“法律武器”真正成为护航创新的“实战利器”。
扫码获取《指引》全文PDF文件
(本内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知产力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封面来源 | 知产力 编辑 | 布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