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泰州城南世贸河滨对面的周山河
因水位下降1米多
河边露出不少浅滩
吸引众多市民下河
捕捞鱼虾、螺蛳和河蚌
然而
现场工作人员发出警示:
河道中心区域水深仍达7米
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01
现场直击:浅滩裸露引市民扎堆捕捞
晓生实地探访发现,周山河沿岸聚集了不少市民,有些还手持渔网、水桶等工具在浅水区忙碌。“最近水位降了,好多螺蛳和小鱼都露出来了,大家就想着来碰碰运气。”一位市民表示。
但现场工作人员透露,周山河平均水深约4米,中心航道最深达7米,且水底淤泥松软、暗流复杂。
02
安全警示:存在危险性!
在浅滩捞鱼看似轻松安全,实则暗藏多重危险:
一、水深骤变引发溺水风险
表面浅、中心深:浅滩裸露时,河道边缘水位可能仅几十厘米,但靠近中心区域水深可骤增至数米(如周山河中心区域深达7米),极易因“踩空”坠入深水区,尤其在淤泥覆盖的河床中难以自救。
暗流与复杂地形:浅滩下方可能存在暗流、沟壑或深坑,水流冲刷形成的漩涡会瞬间将人拖入深水区,即使水性较好也难以抵抗。
二、水底环境暗藏“陷阱”
淤泥与水草缠绕:浅滩多为松软淤泥或腐殖质,踏入后易陷入无法自拔,且水下杂草、渔网等杂物可能缠绕肢体,导致行动受限。
尖锐物体划伤:河床中可能存在碎玻璃、金属片、贝壳等锋利物品,捞鱼时赤脚或穿凉鞋易被划伤,引发感染或失血。
三、注意力分散导致意外
专注捕捞忽视安全:捞鱼时视线集中于水面,易忽略脚下地形变化或水流异常,尤其儿童、老人平衡能力差,摔倒后可能呛水或被水流冲走。
人群聚集引发拥挤:多人扎堆捞鱼时,可能因推挤、碰撞跌入深水区,或因慌乱中拉扯他人导致连锁危险。
03
生态与法律风险叠加
除安全隐患外,市民的捕捞行为也会对水生态造成破坏。
破坏水生态平衡:捞鱼、捕螺等行为可能过度捕捞幼鱼和底栖生物,影响河道生态链(如周山河通过增殖放流恢复的鱼类种群),导致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涉嫌非法捕捞:部分区域可能禁止捕捞或限制工具(如地笼、吸螺机),违规者将面临罚款(最高5万元)、没收渔具甚至刑事责任。
图文来源:百晓生泰州拍客、@抖音:泰州爱心房产申琴
综合编辑:泰州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