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你们给了我老母亲第二次生命!"



在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海四院”)ICU(重症医学科)病房门口,陈阿姨的家属紧紧握住重症医学科主任柯颜基的手。十天前,这位突发心跳骤停的六旬老人还躺在ICU里靠机器维持生命,如今已能笑着和护士打招呼。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要从那个清晨说起...

黄金十分钟 上演生死竞速

"患者来院时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回忆当天的抢救场景仍心有余悸。转院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外院急诊团队持续心肺复苏十分钟后恢复微弱生命体征。转至南海四院时,患者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血压、呼吸完全依赖药物和设备维持。

多科会诊 定制救命方案

面对病因不明的危重患者,重症医学科柯颜基主任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与心内科韩亚岩主任联合研判后,评估该患者还没有达到ECMO(体外人工膜肺)指征,选择更精准的"冠脉介入+IABP"组合治疗方案。"就像拆弹专家剪对了导线,必须对血管状况有绝对把握。"术后,韩主任这样形容当时的手术决策。

介入手术室里的无声战役

造影显示患者心脏两支主要血管存在严重狭窄,最危险处堵塞达90%。有着20年介入经验的心内科团队,在毫米级的血管内完成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精细操作。随着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的精准置入,监护仪上的生命曲线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变化:患者堵塞冠脉血管被打通,心脏跳动及血压明显改善。

ICU十日守护日记

术后转入ICU展开全方位生命支持:CRRT替代肾脏功能、呼吸机辅助通气、亚低温保护受损脑组织、支气管镜清理误吸物...护理团队24小时记录着每个细微变化:

第5天:成功撤除主动脉球囊反搏

第8天:呼唤出现睁眼反应,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转灵敏

第9天: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

第10天: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训练

硬核技术背后的专科实力

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心脏骤停患者院外死亡率高达89%。南海四院作为佛山地区具备ECMO等限制性技术的医疗单位,通过重症医学科与心内科的深度协作,已形成"黄金1小时急救圈"。近期开展的人工心肺技术(ECMO)更让多位危重患者重获新生。

"每个生命体征的波动都牵动人心,每次微小的进步都值得欢呼。"柯颜基主任看着病房走廊里渐渐多起来的感谢锦旗感慨道。对于重症医护团队而言,这些用专业和坚守书写的生命奇迹,正是医者初心的最好诠释

科室简介



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2004年,拥有监护病床10张。医护人员近30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4人。科室拥有先进的中央监护系统,进口先进有创呼吸机、床边血滤机(CRRT),床边电子气管镜,高流量湿化氧疗仪等设备,拥有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肾脏支持、营养支持等脏器支持技术。我院位于南海区的西部,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三级医院,是综合实力较强的危重病治疗抢救基地之一,在规模、管理模式、技术力量均达到国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科室与南方医院珠江医院ICU、中山附一ICU达成重症救治联盟,并成为南方医院珠江医院ECMO合作联盟单位之一,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持续专科技术培训及指导,同时建立双向转诊及会诊机制。

科室常年为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及筹建的急危孕产妇救治中心提供医疗保障,是南海西部较早开展重症血液净化技术的专科,近年来开展了人工膜肺技术(ECMO)、CRRT技术(透析、滤过、吸附、超滤)、人工肝、床边电子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基因测序)、血浆置换技术、床旁重症超声技术、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技术、PiCCO技术、徒手鼻孔肠管留置术、高流量湿化氧疗技术、体外膈肌起搏技术、俯卧位通气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其中床旁重症超声,快速有效评估,准确的判断,快速的反应,及时的处理,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助力重症医学发展。科室每年救治危急重症患者600余名,多次获评医院优质服务科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