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日出时分,震泽镇浸在琥珀色晨光中。厉塬坤摄

春风拂过长漾湿地,将吴江震泽的春天化作一砚流动的金粉。当晨曦初照,千年桑枝间的最后一缕晨雾悄然散去,万亩油菜花已漫过黛色田埂,把《诗经》中“黄鸟于飞”的句子染作鹅黄韵脚,在江南水乡铺展成连天的金黄诗行。作为长三角保存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这里的水波仍漾着宋词的清冷,阡陌如大地琴弦,以鎏金花海为弦、黛青鱼塘为音阶,在农耕文明的千年指法下,奏响“花田+鱼塘+民宿”的立体慢板。



△震泽·水韵桑田稻花香,大片的油菜花沿水岸铺展。厉塬坤摄



△春日震泽,绿浪翻滚,金黄花海缀着灰瓦白墙的农舍,三色交织成天然画卷,倒映着江南水乡的恬淡与生机。高刚摄



△春日油菜花田中,女生身着长裙起舞,金黄花瓣随风飞扬,定格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瞬间。厉塬坤摄

鎏金秘境:周生荡畔的黄金海岸

作为震泽春日顶流打卡地,周生荡露营基地旁的油菜花海正以黄金流体般的姿态漫溯。它们循着水系蜿蜒攀升,掀起液态的鎏金潮涌,与远处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近处苍翠欲滴的桑蚕密林,构成三重视觉韵律。



△周生荡露营基地旁,金黄的油菜花海随风翻涌,蜿蜒道路串起屋舍,白墙黛瓦在春光中错落成韵。厉塬坤摄



△航拍视角下,成片的金黄色油菜花田整齐延展,形成明艳的几何色块。厉塬坤摄

当阳光穿透琉璃色天空,整片原野漾起粼粼波光,与湿地水波达成光谱共振。都市人循着春色而来,指尖掠过桑叶新绿,便触摸到蛰伏在机械时钟里的田园牧歌,那“黄云连天”的画卷中,将喧嚣溺毙于光的涟漪。



△“悠懒乐园”里的美式营地——周生荡露营基地,从高处俯瞰,水域包裹营地,帐篷错落有致,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在春风中翻涌。厉塬坤摄

特别推荐基地东侧的观景平台,虬曲古桑与金色花毯形成绝妙构图,黄昏时分垂钓者的剪影斜入水面,重现《诗经》中“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的生动场景。

时空折叠:桑基鱼塘的生态密码

在风景如画的太湖东岸,震泽自古以丝绸闻名,蚕桑是农事之首。蚕桑文化深深植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塘埂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古代就已成型的这种循环农业被称为桑基鱼塘。



△航拍视角下,桑基鱼塘如棋盘般整齐排列,水面倒映天光,塘埂线条分明。鱼塘与周边桑田相间分布,形成独特的水乡农业景观。高刚摄



△桑基鱼塘旁,木质结构小屋正在搭建,新建木屋与鱼塘相映,形成集养殖与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景观。高刚摄

桑基鱼塘不仅是长三角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一种卓越的农业生产模式,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文化符号。如今,震泽积极致力于复兴这一古老而智慧的农业系统,以期重现“绿桑成荫、鱼塘连片”的江南水乡美景。



△航拍镜头下的桑基鱼塘。厉塬坤摄



△走进桑基鱼塘,绿桑成荫、鱼塘连片,江南水乡风韵尽收眼底。高刚摄

走进震泽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到这一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蚕桑文化与基塘种养系统的独特魅力。在这里,150多亩的桑基鱼塘成为了春日周边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



△航拍镜头下江苏震泽省级湿地公园,背靠十八里长漾,周围农田环抱,鸟类、鱼类资源丰富,是太湖流域南侧的生态屏障。厉塬坤摄

田园牧歌:音乐民宿的诗意栖居

花海旁边的长漾音乐民宿,当夕阳将花海染成琥珀色,长漾音乐民宿的灯光在田园中次第亮起。7栋由江南老宅改造的居所,将《天工开物》的农耕美学与先锋音乐艺术奇妙融合,诠释着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真谛。



△长漾音乐民宿,在田园乡村中“宿”造“诗和远方”。厉塬坤摄

当城市用霓虹切割夜空时,震泽的春天仍在桑枝末梢酝酿着新的叶芽。这里没有网红滤镜下的虚假繁盛,只有土地用年轮记录的诚实叙事。或许某片沾着花粉的衣襟,某缕渗入青团的柴火香,会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突然苏醒,提醒我们:在江南的褶皱深处,永远有个用鎏金与黛青写就的春天,等着为迷途的现代人重掌一盏归去的灯。



△三扇村小港上,青葱草坪上,天幕如白帆轻泊。高刚摄



△航拍俯瞰谢家路,油菜花海如金色海浪席卷田野,与周生荡碧水相映成趣。 高刚摄

出品

中共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委员会

新华日报创意中心

监制顾全 姚俊

策划庾康 劳晓飞

统筹刘魏 董梦姣

撰稿刘魏

摄影厉塬坤 高刚

图片编辑韩朝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