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原重庆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在修撰《合川县志》时,偶然发现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这让他异常惊喜,原来合川县还出过一个大英雄。

喜报上写道:“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但喜报上备注的内容让王爵英沉重了起来,上面注明“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再仔细看投送地址写的是:“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王爵英想,一定要找到这位英雄,不能就这样被遗忘。

王爵英思忖着,是不是投递地址有误呢,当时合川既有隆兴乡,也有兴隆乡,印象中,蒋诚好像有个弟弟叫蒋启鹏,王爵英顺着这条思路立刻开始行动。

王爵英先找到蒋启鹏,紧接着又找到军转等相关部门,最后确认投寄地址写错,蒋诚是蒋启鹏的哥哥,就是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已有36年的隆兴乡南亚村的蒋诚。



这一消息又如轩然大波,村里人都惊呆了。每日都可以见到的老农民蒋诚竟然立过重大战功,这一消息已经过去了36年,此时的蒋诚66岁,已是步履不再矫健、头发斑白的老人。

36年,蒋诚未曾向任何人透露他曾立下光荣的战功,默默地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似乎都已经远去……

1949年12月,成都即将解放,21岁的蒋诚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成为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战士。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1951年1月,蒋诚所在部队编入志愿军第12军建制,同年3月由长甸河口入朝参战。



参战时的蒋诚23岁,在火线被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1952年6月在朝鲜金城入党。蒋诚何以做到火线提拔和火线入党的呢,想找到当时的证人已没有可能,只能翻阅当档案寻找答案。

发黄的档案记录了这一段的史料,1951年4月22日至1951年11月,蒋诚所在的12军先后参与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大小战斗400余次,并重创土耳其旅。

1952年10月,蒋诚参加了残酷的上甘岭战役,之前的15军45师在半个月里牺牲了5600余人,上甘岭537.7高地在经历了四个连日血战后,仅剩24人退守72坑道,已经连续11天断水断粮了。蒋诚所在的部队就是在这危在旦夕之时,来到炮火不断的上甘岭。



23岁的蒋诚面对惨烈的战场,却是格外的镇静,作为机枪手,敌机袭击之时,才是他大显身手之刻,他扛着机枪跳进一处深坑,“我站在沟沟底,把机枪架在沟沟上头,就开始打,也不管打不打得着。”

他的立功受奖说明上这样写着,“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击落敌机一架……”

立功受奖说明里还有一段话,更是惊呆许多人,蒋诚“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



也就是这一次,蒋诚的腹部受了重伤,他的肠子被击穿,流出体外,没有一丝慌乱的蒋诚,镇定地把肠子塞回身体里,包扎好后,继续战斗,而今蒋诚腹部6厘米的疤痕依旧清晰。

在立功受奖说明上是这样记载他重伤一事的,“……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一个“重大作用”,说明了蒋诚在这次九死一生的战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场战役结束后,蒋诚荣立一等功。1953年12月,一等功臣蒋诚升任志愿军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班长。1954年,在朝鲜战场已有四年的蒋诚回国。



1955年2月,蒋诚带着便衣一套、鞋袜各一双、毛巾一条、肥皂一条、布票16尺返回家乡。从此,一个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英雄,开始了寂寂无名的农民生活。

战场上曾经发生的一切,对于回到家乡的蒋诚而言,似乎不复存在一般,他从不会提起,就是有人问他在部队的情况,他也不会作答。即便他的弟弟以及老婆、儿子对这些也是一无所知。

1964年4月,蒋诚到隆兴乡做蚕桑工作,因为他熟练掌握这门技术,但这却是一份临时性的工作,工资少,待遇低,蒋诚从没有提过任何要求,而是始终勤勉的工作了24年。



1983年,蒋诚做了一件被家人看作“石破天惊”的大事,他的儿子蒋明辉至今想来还心有余悸。

这一年,蒋诚所在的地区要修建隆兴乡到永兴乡的一条道路,蒋诚带头参加。但路修到一半时,没有钱了。村民们见没有工钱了,纷纷要求回家种地,蒋诚不忍修了一半的路半途而废。

蒋诚对大家说,继续干吧,钱我会想办法,蒋诚并没有告诉大家钱从哪里来,大家看有工钱了,也就不再追问,修路工程经过这一波折后,又继续下去,直到顺利完工。

时间过去八年,1991年,蒋诚把儿子蒋明辉叫到跟前,庄重而严肃地说,“当年修路的钱,我是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的款,一共有2400多少块钱。”



蒋明辉一时不能接受,以为听错了。2400块钱,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一笔巨款。23岁的蒋明辉工作了三年也不过存了1000多块钱。沉默片刻后,父子俩异口同声的一句“父债子还”,让这笔欠款有了着落,也达成了共识,但给了蒋明辉巨大的压力。

正准备和谈了三年女朋友结婚的蒋明辉,像是掉到了深潭里,他不敢和女朋友说,悄悄地把自己的房子买了,然后又借了一些钱,算是还掉了贷款,这不过拆了东墙补西墙。

房子没有了,一分钱也没有了,终是瞒不住了,女朋友知道后大怒,一气之下,离开家乡去了重庆打工。蒋明辉没有放弃这段感情,他追到重庆,详细地讲了当时的情况,女友通情达理,终于原谅了他。



蒋明辉是以倒插门的方式在女方家结的婚,和女方家人一同生活。风言风语就没有停过,但他也从没有后悔,“父债子还,天经地义”,这是蒋明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继承了父亲善良朴实的本真作风。

蒋诚后来送儿子蒋明辉当了兵,送给儿子三句话,嘱咐他要牢牢记住,“当兵就要准备牺牲;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这三句话也是当年蒋诚给自己的要求。

已经93岁的蒋诚,距他当年奔向朝鲜战场已过去了七十年,岁月荏苒,老人已是满面沧桑,身体欠佳,但他的眼神,依然会时常闪过一缕耀眼的光亮,那是硝烟弥漫,生死不惧,为国征战的火热激情……

仅以此文,献给蒋诚和无数英雄们,因为你们,才有今天,这盛世,如您所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