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我早日通临《峄山碑》。
——今天的编辑土豆儿
前段时间同事们都在笑我,访古看石窟、爬山逛庙子、还练起了毛笔字,怎么都是些传统爱好?可能就是应了那句俗气的话:到年纪了。
年初想为新的一年增加一个爱好,书法一下就冒出来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也练过毛笔字,炎炎暑假一群小孩儿在市中心的一个老爷子家,不大的客厅通透光亮,三四张木桌子上宣纸白晃晃,写了什么不记得,只记得一起去的小孩儿整个臂弯到咯吱窝都是墨水,被我们笑了一路。
今年刚开始练时选了《峄山碑》,差生文具多,在网上精心挑选了螺钿黄铜葫芦镇纸、好柿花生火锅砚台、栀子花香墨汁,还有从20多元到50多元的4支羊毫、以及两种不同的毛边纸。
很快两个月后,瓶颈就期到了,大数据似乎也监控到我的瓶颈,推送了这家神奇的店,让我了解到一个已经消失二十多年的老厂。
一直都知道浣花溪附近有很多买文房四宝的,总觉得应该是中老年才会去逛的地方,走进这家满是毛笔的店,逛了一圈不知道如何下手,问老板:刚开始写篆书可以用什么笔?
老板马上说:你先坐。然后快速从我的前后架子上分别抽了三支笔,笔头捏开,水里一荡,递给我说:你先试试,买不买没关系,先感受一下笔。
没想到买毛笔原来可以先试。心里小嘀咕了一下,会不会很贵?一问分别是15元、17元、40元。竟然这么便宜,跟网上比划算太多。
一边写,一边和老板聊起来,老板姓马,两兄弟一起开了这家店,马师傅说:命中注定我就要来吃这碗饭的。
马师傅老家在达州,家里世代务农无人舞文弄墨,只有爷爷,是兽医会用毛笔记账开单,小时候看到爷爷的毛笔就喜欢把玩,但也没人教,中学后自己想写就去文具店买毛笔来抄《孙子兵法》。
在做毛笔之前,马师傅最早是程序员,实在对写代码提不起兴趣,机缘巧合下又转行去了蜀锦厂上班。
某次和朋友聊天,朋友说:四川这个笔墨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名,为啥现在看不到了呢。
就这一句话,像在马师傅的眉心中间点了一下,他随着自己了解的历史脉络倒回去想:中国工笔画鼻祖黄荃就是成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画院”就在成都。
图/《写生珍禽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实十国后蜀末代皇帝孟昶(花蕊夫人的丈夫)当时在成都成立中国首座皇家画院——西蜀翰林图画院,就是现在宽窄巷子门口的成都画院,任命黄荃掌管画院事务,他在画院工作达4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家画院画师,也是他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画派——“黄筌画派”,对中国院体画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有画院,还有这么开山立宗的画师,那当时绝对有与之对应的工具来支撑,怎么现在就没了?
马师傅开始到处搜索相关资料,《成都通览》上有川笔的零星信息,《成都街巷志》里提到了刘三友堂:
近代成都最著名的制笔店“刘三友堂“,位于兴隆街(原海会寺)。
它所制作的毛笔选料严格、做工精细,无论是羊毫、狼毫都被公认为蜀中之冠,其行楷笔“无双妙颖”、行草笔“宜书宜画”都是享誉多年的名牌。国画大师张大千特别喜爱蜀笔,而蜀笔中又首推“刘三友”,称其为“蓄墨适度,丰满圆润,流畅有力”。建国以后,刘三友堂并入了成都制笔社,但是仍然保留了几年“三友堂”专店(设在西顺城街),大约在1958年以后撤销。
马师傅跟着这个信息,找到了刘三友堂的第三代后人刘润泽以及还在世的几位老制笔师傅,整理出了一个脉络,才知道成都原来有个制笔厂,就在九眼桥附近,最多的时候这个厂有200来号员工。
开在九眼桥附近也是因为隔壁有个猪鬃厂,用猪鬃垫笔就是川笔制笔师傅发明的。
在更早的40年代,成都有二三十家有名的堂号:刘三友堂、冲霄阁、天一阁、式如金、庆封阁、清颖亭、青莲笔店、杨宝泰、有莲室、文国斋、郁文斋(这些堂号多好听啊),规模最大的就是刘三友堂。
50年代成都成立了制笔社,70年代成了多家社合并成了制笔厂,80年代的时候成都制笔厂是相当厉害的,杨志荣师傅曾被派到善琏湖笔厂制定毛笔的标准。
图/@马朝阳师傅
图/@马朝阳师傅
经过很长时间的探访,马师傅才逐渐知道,中国的历史当中很难记载匠人,制笔师傅其实是不受人待见,因为全身臭烘烘,因为要处理皮毛都会有点羊膻味。
十年浩劫中老字号的很多物件付之一炬,所以留存下来的资料很少,2002年国企改制,制笔厂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好在几经波折,马师傅还是找到了当时的技术骨干已经70多岁的杨志荣师傅,杨师听说有人要学,倾囊相授。马师傅两兄弟一起拜师学了一年多,后来哥哥马向阳主攻笔头,弟弟马朝阳主攻笔杆刻字。
马师傅说:我们师傅虽然说他性格不太好,但是技术确实好啊。跟他学技术的时候,人家是把所有东西交给你。
学成之后马师傅就在浣花北路开了这家店——蜀中川笔,他说:如果我们不做以后就根本没人知道还有川笔这个东西了。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川笔,马师傅现在正在逐渐把笔上的名字都换成了成都街巷的名字:清江、桃蹊、浣花、草堂、鸣翠、双元........
橱窗里他特地挂了四块牌匾,用四块匾告诉路人曾经成都有这段历史,有这些滋润过文人墨客的老字号。
内里还贴了一张纸,继续寻找这些老字号的相关资料。
走的时候我问了一直最好奇的那个问题:来买毛笔的都是年长的人吗?
马师傅说:不,几乎全是年轻人。
听到这个答案,又惊喜又欣慰。最后开心的选了三只毛笔,我想以后我都会到实体店选笔买纸。
书法不仅是写字,它是一个载体,除了感受字帖上书法大家们一笔一画投注的心力,还可以真切的连接城市里那些消失的故事,最后我还收获了不少马师傅分享的临帖经验。
希望你也不要停止书写,如果你也有什么关于书法的故事和经验,请在留言区舞两笔。
关于书写我们还写过:
今日编辑 | 土豆儿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