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愚人节这天,16岁的编程天才于行健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留下最后一声呼救:“妈妈,我疼,救我。”
别看他只有16岁,却曾以942分高分入选辽宁省队!
一个前途无量的孩子,怎么说没就没了?
于行健3岁背诵圆周率后百位,5岁自学编程,7岁征战竞赛,初中时就能横扫省级信息学竞赛。
2022年,还在东北育才学校读初三的他,就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P)中大放异彩,以131分的高分斩获辽宁省第三名。
2023年,他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学成果展示大赛总决赛中,以497分(满分500)的优异成绩荣获金奖,名列全国第一。
高一时,他又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中表现出色,凭借NOIP成绩以A类身份入选辽宁省代表队,并最终斩获国赛银牌。这成绩,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在父母和学校眼中,他是一台精准运行的“竞赛机器”,日程表精确到分钟:凌晨三点修改代码、15分钟午休、全年无休的算法特训。
2025年3月22日,辽宁省信息学竞赛榜单公布,常年稳居前三的于行健意外跌至第十名。他没有如愿入选省队,这是他一路高歌猛进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失败”。
这个在旁人眼中“依旧优秀”的成绩,却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4月1日,于行健跳楼身亡。
讣告中这样写道:我们优秀的信息学奥赛选手于行健同学,因个人压力繁杂等原因,于2025年4月1日16时40分在沈阳某小区内坠楼,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于当天19点离开人世,年仅16岁。
于行健的告别仪式已经于4月5日举行完毕,丧事一切从简,他的离开令身边所有人感到惋惜。
紧接着于行健的父亲发布了一篇祭文,一下子就把这件事推到了风口浪尖。
于行健的爸爸给他写的祭文中,提到了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
父亲在悼文中将儿子形容为“灵童与魔丸的结合体”。童年时,他顺从父母的安排,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青春期后,他却逐渐“失控”——厌恶学习、对母亲恶语相向、用“戾气”对抗世界。父亲坦言:“你做的所有一切都不是为自己。”
这句话揭开了完美教育的虚伪:于行健的人生从未属于自己,而是父母实现“教育理想”的工具。
父亲回忆,于行健生前多次暗示“想寻找自己的世界”,甚至直言“这个世界不属于我”。然而,父母将其痛苦归为“叛逆”,用“再坚持一下”搪塞。
更讽刺的是,悲剧发生后,当地多所重点中学反而加码竞赛特训,仿佛加速内卷便能抹去悲剧的警示。
于行健的悲剧并非孤例。
2016年,17岁的“史学奇才”林嘉文从高楼一跃而下。这位出版两部史学专著、被教授盛赞“超越博士生水平”的少年,生前长期受抑郁症折磨。他在遗书中写道:“未来对我毫无吸引力”,冷静安排身后事的语气,与年龄形成刺眼反差。
两位少年殊途同归的命运,暴露出“天才”标签背后的残酷现实:过早被推向专业领域巅峰的他们,承受着远超同龄人的期待与压力,而社会却选择性忽视其情感需求。
网友热评:
闲庭信步的我:请问这位爸爸,如果预知会是这样的结果,还会如此去培养和要求孩子吗?
兴高:孩子心理早就出现问题,家长没有及时干预
人风物志:他不会去的,他们甚至都瞧不起心理医生,甚至能推理出心理医生会说什么
一念之间Halo:家长就是孩子的问题,怎么干预?
于行健你回来啊!!!
惊闻噩耗,陌生人扼腕叹息,一路走好,天才少年
孩子们都太累,压力太大
可惜了!不要再逼孩子们了!
如果你是于行健的父母,在他喊出“累”的那一刻,你会如何回应?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教育观。
参考信源:
【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