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至23日,由元朗青联主办,事事慈善基金会协办,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青年发展委员会赞助的香港青年沈阳考察交流团一行展开了为期7天的辽宁之旅,足迹遍布沈阳、鞍山和丹东三市,通过参观历史文化场所、重工业基地和高等学府,深入了解祖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工业发展和文化底蕴。

青春对话:共话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

香港元朗公立中学的学生们来到了东北育才学校,与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在这场青春对话中,两地学子分享了各自对历史、责任与未来的思考。


“作为高中生,我们可能不足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在历史考试之外,多问一句‘为什么’;在国庆节欢呼时,也想一想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刷短视频时,偶尔也点开一段抗战纪录片。这才是我们这代人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最真诚的回应。”东北育才学校学生刘春萌的发言赢得了热烈掌声。

育才学校的张恒旭表示:“每年9月18日,沈阳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全城,那一刻整座城市都会停下来。这不是为了记恨,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和平多么来之不易。今天和香港朋友分享这段记忆,感觉我们虽然从小生活在不同地方,但对历史的感动是相通的。”


东北育才学校创建于1949年,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读书时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誓言。建校76年来,从早期培育“建设新中国精锐干部”,到今天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积极构筑学生成长的生命场域,满足、顺应、引导、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为每一个孩子准备好未来。

“这次考察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从遥远的教科书走进了现实。”元朗公立中学学生黄思敏在参观东北育才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后感慨道,“我忽然明白,学习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能够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舞台上。这不是口号,而是责任。”

铭记历史 珍视和平

交流团行程的第一站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元朗公立中学学生李寅杰表示:“在博物馆中对我来说触动最深的就是那些在白桦林之中的革命烈士,他们展现出了我们中国人不惧困难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这里认识到一个道理:勿忘国殇,勿忘国难,砥砺前行。”



此后,考察团还前往丹东,参观了鸭绿江断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追忆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英雄事迹。

感受工业脉搏 体会国之重器

4月19日,考察团来到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鞍钢,参观了大孤山露天矿、鞍钢博物馆、新四号高炉等多个生产和展示场所。

“对南方的香港人来说,重工业从来是一项陌生的行业。”元朗公立中学潘咏仪校长表示,“鞍钢隐含着一段国人的血泪史,值得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更要牢记,有国才有家。鞍钢发展成为一个令国人骄傲的企业,走过的路,一步一脚印”。

元朗公立中学学生罗皓权在参观完鞍钢后表示:“在鞍山钢铁集团,我们参观了热轧厂房、高炉控制中心与企业展览馆等地,了解了钢铁从原料到成品的工序、钢铁工业的庞大规模与智能化水平,十分震撼。印象最深的便是热轧厂房,即便只是短短十分钟,也足以感受现场的热量。”


学生欧芷彤则表示:“参观鞍钢后,我不仅了解到鞍钢的发展历史和特色,还认识了不同钢铁的种类及用途。有些用于重点工程项目,有些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我走进工厂内部,看到那些纵横交错的管道,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钢铁森林’。那炙热的温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钢铁的温度。”

胡家杰同学也感慨道:“这次行程,让我对家乡工业有了新认识。明白到从前钢铁工人努力工作的辛酸及刻苦,更了解到现时钢铁工人也同样传承这种精神去继续服务人民,使我们可以出行去不同地区时更方便快捷。”

文化浸润 历史传承

考察团还参观了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市博物馆等文化场所,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辽宁乃至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在东北育才学校,香港青年与当地学子进行了深入交流,感受内地学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风貌。

此外,考察团还体验了中街、老北市和等沈阳传统商业区和文化街区,欣赏了凤凰飞天表演,在小河沿早市品尝了东北特色美食,感受了浓厚的东北地方文化氛围。


了解社区建设 共享发展成果

4月23日上午,作为考察交流团沈阳七日行的最后一站,团员们来到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道青年社区未来城小区,参观了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


在园区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分类箱体值守督导、智能设备使用示范、分类积分兑换等操作流程。在“分类大讲堂”中,团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市、区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绩,并积极参与抢答互动。此次参观向远道而来的香港师生展示了沈阳市在环保和社区治理方面的良好风貌和显著成果。

潘咏仪校长总结道:“这次行程让师生在知识及情意层面都受到了震撼,启发了深刻的反思。相信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对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这正是此次交流活动的意义所在。”

(李雯颖 刘适铖|摄影 姜宝世 袁宁 南丁|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