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南京街与北京路交汇口东南侧的长城大厦,以及其后身的八一大厦,多年来一直被隔在铁皮围挡中。地处新开门外,这里曾给吉林市的城市历史留下过特殊的印记,其热闹的场面更与和眼前的一派沉寂不同。尤其是晚清时,在席卷全国的“立宪运动”风潮中,曾有一座带有浑圆穹顶的欧式楼房在这里出现,并成为那个特殊时期中重要标志物、见证物。

一、

十九世纪之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清廷曾派梁启超等五大臣出国考察资本主义政体。五大臣回国后,举国上下遂大肆鼓吹立宪。据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在吉林设立行省,裁撤将军、副都统等职,改立吉林巡抚。同年设立宪法筹备处于巡抚衙门,以《公报》编辑谈程熙为主任。同时吉林省还设咨议局于粮米行街(现北京路市审计局址),以颜世清、松毓为总会办,城乡分设自治研究会、自治公所。

第二年省城开始筹备“省选府议事会”。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依清廷颁布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正式确定了咨议局选举的方式,并开始进行“吉林府”议、参两会议员选举。九月,进行省咨议局这一民意机构的的议员选举。咨议局议员选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选举。由于“无案可稽”,民国版《永吉县志》并未对吉林省咨议局选举情况有太多记述,但在“人物志”中,可知吉林人庆康当选为议长。庆康,字锡侯,满洲镶红旗人,萨克达氏(后改汉姓为“祖”),其父春海为永吉名仕,政绩斐然。

原本各省设立咨议局,意在“卑其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并为资政院储才之阶”,无奈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通过立宪进行政治改革成为泡影,各省咨议局遂名存实亡。

二、

进入民国后,各省重新设立省议会。民国二年(1912年)吉林省议会选举在咨议局旧址举行,庆康再次被选为议长(时称“临时省议会”)。据《永吉县志》记载,民国期间,吉林省一共选出过五届议员,第一届议员即民国二年选出,民国七年办第二届,民国九年第三届,民国十三年第四届,民国十五年十二月第五届。期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地方史料称其为“洪宪政潮”),第一届省议员被强行取消。

早在1909年,吉林咨议局已正式搬迁到新开门外新建的欧式建筑中办公。在新建筑落成前,这里并非空地,而是晚清吉林驿路总站——乌拉站的站址(《永吉县志》)。将一个崭新的“单位”安置在新开门外,想必当时的决策者也是有推陈布新的宏念。在最初,这座欧式建筑的正门门额上有“吉林咨议局”字样,进入民国后被替换为“吉林省议会”。另外院门门垛上,还悬有竖匾。

自伫立于吉林城新开门,这座欧式穹顶楼房一直是民众呼声最为“沸腾”之处。客观地评判,民国时期吉林省议会的议员虽来自于士绅阶层,但并非是尸位素餐之人,许多议员是有一定社会担当的。例如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吉林省议会(第二届)就曾代表各界群众,强烈要求政府“外争国权,内惩国贼”。1925年,为声援“五卅运动”,吉林省议会仍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三、

在东北军改旗易帜后,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随后废除了北洋政府的旧制,依南方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吉林省议会被撤销(南方省份的省议会撤销得更早)。省议会所使用的欧式楼房随即成为民国吉林省政府建设厅的办公场所。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党吉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在原省议会旧址成立,此即国民党吉林省党部。当时这个机构设书记长1人,分设组织、宣传、训练三科,每科设主任1人,干事3人,另设有主力干事,录事各若干人。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好河山相继沦陷。日寇占据吉林城后,将宪兵司令部设在了吉林省党部。尽管存世的部分老照片中,日本在吉林的宪兵队为平房门洞子大门,让人不禁怀疑历史记载是否有误。但是在一张由吉林森泰号发行的明信片“松浦大尉率宪兵分队”中,其背景欧式栅栏门悬挂“吉林日本宪兵队”立匾,但这个栅栏门及木障子并非国民党吉林省党部正门,因而怀疑此前见到的平房门洞子和这个栅栏门一样,只是日本宪兵队的侧门而已。

另外,有朋友谈到日本宪兵队可能在今八一大厦一侧。根据多张精度较高的地图标注可知,日本宪兵队是靠南京街一侧的,甚至如今的长城大厦临北京路一侧,都不属于日本宪兵队的范围。因而晚清时营建的咨议局楼房,一定是更靠近南京街一侧,至于八一大厦所在位置,应属于伪满时期的阳明小学及运动场。

很遗憾,关于清代咨议局洋楼在1945年之后的情况,地方史料记述得过于扼要。到了吉林市解放后,这里先后为吉林卫戍区司令部、政治部等单位使用(68军军部),后改建为警备区招待所。

综合1966年和1982年航拍照片判断,1966年之前,清代咨议局旧有建筑物及围墙就应被拆毁。欧式建筑被拆除后,此处改建成一座三层的“丄字楼”。从楼房式样及三楼拱窗等装饰细节分析,这座建筑具有和东关宾馆类似的苏式风格,因而进一步推测应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产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大街南拓至吉林大桥桥头,旧有街区格局被打破,沿吉林大街两侧新建筑陆续出现。在部队招待所东侧,建起了八一大厦(该建筑没有电梯,吉林市粮油经营公司1987年曾租赁四层整层办公)。再之后,部队招待所等建筑也被拆除,改建为今天的长城大厦及其东侧的住宅楼。

另外有朋友说到八一大厦西侧的二层楼可能是咨议局旧址的残迹。在1966年的航拍照片上,那座建筑的确已经出现,但这座建筑对许多吉林市人而言并不陌生,那里曾是大名鼎鼎的“文联舞厅”——该建筑虽已破败,但并未被拆除,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建筑并非老建筑。当然,并不排除这座建筑是在咨议局旧址上翻建的可能。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