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期 总第815期


家是我心血浇过的根

——“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从艺50周年艺术座谈会”综述

文/莫 霞

越剧《家》片段

“家是我心血浇过的根”,这是越剧《家》里赵志刚饰演的高觉新的一句唱词。高觉新,一个为家苦心孤诣、周旋操劳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为越剧呕心沥血、不懈奔劳的赵志刚互相叠映。对赵志刚而言,越剧就是他的“家”,他用心血浇、用深情熬、用躯体烧,越剧已成了他缠缠绵绵、骨肉相连的根。


越剧《家》赵志刚饰高觉新、单仰萍饰梅芬

2024年是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从艺50周年。12月2日,由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杭州市戏剧家协会、赵氏工坊承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中国戏剧》编辑部、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等10余家单位支持的“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从艺50周年艺术座谈会”在沪举办,来自京沪浙等地约40位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赵志刚为他的“家”——越剧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功在承前启后:赵志刚对尹派艺术的继承发扬

声腔是戏曲艺术尤其是地方戏曲艺术之魂,是此剧种区别于彼剧种的根本性标识。于越剧,流派唱腔更是本剧种的极大特色。赵志刚师从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却因其区别于尹桂芳的性别差异,因其妙法天然的嗓音条件,因其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使尹派艺术传至赵志刚一脉,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并基本形成了后代男小生习尹派必习赵腔的重要现象。


赵志刚与尹桂芳老师合影

赵志刚在继承和发展尹派声腔艺术上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赵志刚对尹派的继承本身就内含创新,其与尹桂芳先生的性别差异造成学尹派不可能亦步亦趋。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崔伟讲道,欣赏尹桂芳的艺术归根结底还是女性,而欣赏赵志刚的艺术还包括男性,赵志刚实际形成了一种既属于尹派又属于赵志刚的新的演绎方式。当代淮剧表演艺术家梁伟平提出,赵志刚的继承与众不同,因为男女在调号、调性、唱法等方面的先天差异,让观众的耳朵从适应女性的尹派到男性的尹派,这中间要解决很多专业技术性问题。赵志刚没有把自己女性化,在尹派的传承上找到了男性的新的特色。

第二,赵志刚将尹派唱腔进行了新的创造性发挥。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指出,赵志刚对尹派的贡献是在低旋、委婉、深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亢。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上海剧协顾问荣广润说道,赵志刚的尹派唱腔有更多迂回起伏,更浑厚嘹亮,对尹派在宽度和亮度上的进一步发展有贡献。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则说,赵志刚在尹派的阴柔缠绵中隐含了男性的阳刚、雄强。


1991年拍摄王文娟个人艺术集锦,在《庵堂认母》中王文娟饰王志贞, 赵志刚饰徐元宰

据此,越剧表演艺术家史济华、作曲家蓝天和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王汝刚甚至明确提出了“尹派赵腔”的说法。作为越剧男演员代表人物的史济华提出,形成赵腔的三大要素已具备:一是特有的音色,二是特征腔,三是广泛流传。蓝天说明了赵志刚声腔艺术自成体系的主要内涵,首先体现在先天嗓音的特殊性。赵志刚的声音圆润、音域宽、透彻力强且张弛有度,唱功扎实,唱法讲究,极具感染力。其次体现在注重演唱技巧,极具韵味。例如,一个小弯如何拐,如何吐字,如何带入音头、字符、字尾,如何拖气等,讲究欲扬先抑,处理极为细腻。最后赵志刚注重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有声音并不代表有音乐,而赵志刚既有声音又有音乐。王汝刚讲道,赵志刚取得唱腔成功的原因在于善于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例如,他会唱昆曲、锡剧、川剧等,甚至还学习了滑稽戏。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德君则提到,赵志刚是越剧演员中少有的能自己进行唱腔设计的演员,他的许多特色腔实际是与陈钧(越剧唱腔设计艺术家)共同研究讨论的成果,这与当年流派宗师与琴师共同创造新腔有相近之处。

第三,赵志刚的唱法成为下一代诸多尹派传人尤其是男小生的学习模板,不仅包括正式拜师收徒的14位弟子(7名女弟子、7名男弟子),还有广大院团的专业演员和业余戏迷等。戏剧理论家周冠均、浙江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谢丽泓均提到,在浙江各种越剧大赛晚会里,男演员几乎都唱赵志刚的唱段。当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亦深情地说,赵志刚用他孜孜不倦的智慧、努力、辛苦和思考,使尹派在更广泛的层面被人喜欢,代代相传。

人间只此一个:赵志刚于越剧男女合演的独特性

越剧总共不过120余年的历史,男女合演则更是近几十年的事。实际上,赵志刚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第一代更不是唯一的越剧男演员,但他以高度的辨识性和不可复制性占据了越剧男女合演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对此,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原总编辑、中国文化报社原副总编辑赵忱化用经典越剧唱词,形容为“天上掉下个赵志刚”。

赵志刚对于男女合演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赵志刚为越剧男女合演在市场和观众接受度上的确立做出了显著贡献。在赵志刚之前,几代越剧男演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曾经历过失败,也曾获得过掌声,但直到赵志刚的出现才为男女合演赢得了更多观众的热烈欢迎,由此使男女合演这一自上而下产生的分支,在自下而上的市场接受度上真正站稳脚跟。自此,男女合演与女子越剧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共同构成越剧不可分割的内涵。

荣广润说,对于越剧这个剧种,观众认可度是衡量演员成功与否的相当重要的标准。赵志刚不是靠评奖而是靠观众的热烈喜爱而成为越剧艺术家,他得到了与老一辈宗师们一样的来自观众的喜爱和拥护。

崔伟指出,赵志刚完成了越剧从女小生到男小生的成功转换,并确立了广泛接受的艺术面貌。赵志刚的表演彰显了舞台征服力和号召力,建立了较完整的男小生的风格面貌,从此越剧男小生不再是政府提倡的男女合演。

越剧男演员的代表人物张国华说,赵志刚对男女合演有很大贡献,过去男演员唱越剧好像不大“光荣”,但从赵志刚开始出现了不论他走到哪里,观众就跟到哪里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过去的男女合演中很少见。


越剧历史剧《赵氏孤儿》饰程婴

第二,赵志刚通过创作男女合演的剧目和人物,建立了不同于女子越剧的、独属于男女合演的舞台气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说,男女合演能不能得到承认,能不能发展下去,关键是要出好戏和典型人物。例如,越剧《家》成为男女合演的代表剧目,赵志刚也成为男女合演的领军人物。赵志刚塑造了不同于越剧女小生的阳刚之气和悲怆之气,这样的戏和人物站住了,男女合演也就站住了。胡晓军说,赵志刚创排的越剧《赵氏孤儿》在审美惯性上向外突破,他的演出有“艺术”与“性别”两股动力。戏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王晓鹰则在执导《赵氏孤儿》的过程中,见证了赵志刚通过塑造新角色,勇敢地拓展了艺术疆界,并为男女合演的戏剧形式开辟了一条与传统女子越剧截然不同的道路。

从不安分守己:赵志刚致力越剧发展的革新精神

胡晓军说赵志刚“爱折腾”,这是评论家对赵志刚革新精神的形象比拟。赵志刚本人亦称,这是源自恩师慈母尹桂芳和袁雪芬等老一辈越剧宗师流淌在血液里的改革品质。越剧是靠创新才从剡溪走向上海,从地方小剧种成为全国大剧种,改革是越剧的天然内涵。在这一点上,赵志刚的革新正体现了对越剧更贴近本质的传承。

赵志刚的革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赵志刚饰痞子蔡、陈湜饰轻舞飞扬

第一,题材的革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赵氏孤儿》《疯人院之恋》《藜斋残梦》《家》《镜像红楼》等,大大拓展了越剧的表现领域。毛时安说赵志刚把越剧的触角伸向了当代生活,伸向了当代的年轻人。荣广润说,《疯人院之恋》演的是一个精神病科的医生,题材很冷门,很前卫,很有实验性、探索性。《家》里高觉新的形象非常有现代生活的气息,赵志刚突破了原来作为尹派小生最佳继承人的固有形象,体现了他塑造更具有人文内涵的不同性格形象的努力。胡晓军则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赵氏孤儿》都属于题材上的显性创新。《镜像红楼》本质上是探讨如何用戏曲的形式表现当代人性特征、现代派旨归的先锋实验剧,赵志刚通过该剧对越剧男小生的行当认知、越剧演员的身份认知、自身对越剧艺术的认知做了向内反思。王晓鹰从《赵氏孤儿》中感受到赵志刚特别注重寻找人物的情感特质和人文内涵,他塑造了一个丰富复杂又深刻的角色。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蒋中崎则说赵志刚在越剧剧目上的突破,造就了越剧传统性和现代性在新世纪的广泛影响。

第二,形式的革新。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伪装者》等对戏曲的演剧形式做出了有启示性的创造。作曲家何占豪称其为“新型歌剧”的探索者。荣广润指出,星·杂剧将多剧种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尤其多重唱的效果如此融洽,在音乐的表达上对戏剧的发展有启示。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翁国生说,赵志刚将传统经典和锐意创新不断横向交融,星·杂剧可谓戏剧界的嘉年华。川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田蔓莎说赵志刚从不拒绝尝试不同演出的可能性,如《哈姆雷特在墓地》非常现代地跟观众互动。华雯说赵志刚的星·杂剧系列让越剧更具有当代时尚感,给越剧带来新的思维和艺术观。


越剧新版

《沙漠王子》

饰罗兰王子



越剧原版《沙漠王子》饰罗兰王子

第三,体制的革新。赵志刚离开国有文艺院团、创办赵氏工坊等做法,为当下文艺繁荣的机制提供了典型案例。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通过探讨“王子出走”的现象,称赵志刚始终保持对时代先进文化的追溯、探索、实验的不老状态,实则是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必要调整改革的提醒,但赵志刚始终未曾离开越剧,因此为“形式上出走,精神上亦出走,却从未出走”。田蔓莎认为,赵志刚的跨界还体现在他的管理、制作、策划方面,赵氏工坊的成立不仅是在文旅创演和文化交流推广方面的尝试,还通过创办赵氏艺教对越剧的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模式。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员、上海戏曲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对赵志刚的革新这样总结: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正是赵志刚五十年如一日的创新,成就了他在戏剧界举足轻重的位置。

个人立于时代:赵志刚“横空出世”的内外原因

“横空出世”是荣广润对赵志刚在改革开放之后观众更强烈呼吁女子越剧的背景下闪亮登场的贴切形容。“横空”体现了偶然性,也体现了必然性,体现了个人性,更体现了时代性,是人力所为,却也非人力所能为。“横空”是气概,是现象。

“赵志刚现象”的产生首先得益于个人,包含了先天异禀、后天努力与人格魅力。《中国戏剧》原主编赓续华认为,赵志刚的书卷气以柔润相兼,自然天成,暗合了越剧剧种的性格和韵味,非后天所能强为。他有一种悲情的美学特征,深情,缱绻,如在《家》中塑造的高觉新,让人分不清哪个是隐忍克制的高觉新,哪个是隐忍克制的赵志刚,抑或他们在互相塑造、难分彼此。一级导演余琛通过分享赵志刚刻苦排练和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细节,对其勤奋好学表达了敬意。王汝刚说赵志刚台上表演精湛,台下也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冯冠博说赵志刚是一个非常有磁力的人,能吸引诸多师友一同共事。田蔓莎提到赵志刚善于提携年轻人,如电视剧《伪装者》的编剧张勇、作曲家蓝天等。周冠均说赵志刚为人善良,以诚相待,平等对人,有情有爱。谢丽泓还提到赵志刚以个人之力,以越剧为纽带,让浙江与上海乃至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都有了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星·杂剧《伪装者》饰明楼

然而,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成才条件更不容忽略。崔伟掷地有声地指出,赵志刚生活在越剧艺术和时代环境的变革时代——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人才的青黄不接和观众对传统艺术久违后的呼唤,使戏曲各剧种的青年人才有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更重要的是当时很多前辈大家依然健在,又面临着艺术生命渐渐老去,他们很真诚地对青年演员进行口传身授。20世纪80年代更是社会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文化多元的可贵年代,引入了很多当代的思潮观念、文化资源等。赵志刚50年的艺术生涯不仅代表他个人,也代表他这一代人。

毛时安这样总结,这是一个致敬的会,一个小结的会,一个鼓劲的会,一个示范的会。赵志刚创造了越剧男小生的辉煌,他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存在。他是一个复合型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在创造开拓新的体制机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戏曲界新一代的赵子龙,“七进七出”,为戏曲突出重围,闯出了新路。

赵志刚表示:“2024年不仅是我从艺50周年,也是刘觉、史济华、张国华等上海越剧院第一代男演员从艺70周年。曾经是越剧男班艺人托举起女子越剧的辉煌,而我们这一代又是在以十姐妹为代表的宗师的托举下得到了观众认可,我相信未来这种相互托举还将继续,我愿做那个托举人。”

“家是我心血浇过的根。”赵志刚从50年前走进“家”门,50年来经营护“家”,从未离“家”,“家”成就了赵志刚,赵志刚亦为“家”奉献了全部。不仅赵志刚,与他一同被誉为“黄金一代”的众多越剧表演艺术家,都已经到了可以对艺术生涯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时刻。因此,今天探讨赵志刚的意义不仅在于总结他个人的成就,而是为了深入思考中国越剧发展史上这一代人、一系列现象、一个特定阶段的规律和经验。我们期望越剧界未来能涌现出更多像赵志刚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将为繁荣越剧的根基倾注心血,为守护越剧的家园而不懈地努力。

(作者系上海越剧院艺术创作室副主任、编剧)

打开封面之一 | 田蔓莎 | 多面体艺术家赵志刚

打开封面之二 | 蓝 天 | 尹派赵腔——论赵志刚的声腔艺术特色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王磊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