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品味糕点、聆听品牌故事、猜测甲骨文对应的文字……3月29日,80名新京报小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前街的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开启了一场不一样的寻宝之旅。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是北京稻香村依托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打造的新型门店,在延续北京稻香村零号店原有产品特色的同时,将传统食器、食礼以创新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新京报小记者们隔着玻璃观看师傅制作糕点。图/稻香村

刚走进大门,在特定角度可以拼成“食”字的独特灯盏、可以看到糕点师傅制作糕点全过程的透明玻璃窗吸引了小记者们的注意。小记者们发现,与其他稻香村店铺不同,这家宝藏店充满了浓浓的饮食文化气息,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都摇身一变成了特色甜点西游系列果果。

稻香村零号店寻宝馆现场管理负责人孙涵向小记者们介绍了百年老字号“稻香村”的历史。稻香村创立于1895年,已经有130年历史,稻香村糕点有六七百种,原料足,工艺好,这是稻香村点心的特点,也是好吃的秘诀。2024年7月,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中国传统特色百年老字号的美食、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稻香村将新店布局在故宫、王府井、隆福寺前街等地,并专门创新研发了各种寻宝特色系列中式糕点。


新京报小记者们被店里各种各样的糕点所吸引。图/稻香村

整个“寻宝之旅”的重头戏就是寻宝盲盒环节。小记者们戴上一次性手套,现场抽取从未见过的糕点盲盒,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剥开点心酥酥的白色外皮,咬上一口这些“宝物”,居然有盛肉的方鼎(甜果脐橙馅)、盛饭的铜簋(奶油山楂馅)、盛水的凤盉(抹茶蜜豆馅)和酒杯金樽(米香杏仁胚芽馅)……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呈现在面前,让小记者们找到了“考古”的乐趣。

孙涵给小记者们介绍了中式糕点的制作过程,以及寻宝特色全套十个系列和一个京味茶饮:分别是金蛇献瑞(蛇宝、红鲤、年灯、花彩四种福糕)、传统记忆(眉毛肉饺、眉宫饼、小牛舌饼、相思红豆饼、枣泥百花酥)、创意味稻(开心果、红豆两种蛋黄酥、蔓越莓乳酪酥、玫瑰福饼、爆浆牛舌)、人生四喜(得愿糕、状元饼、重逢糕、双喜饼)、北京胡同(柿柿如意饼、文玩核桃、龙头门环、狮子门墩)、东方谷韵(盘纽糕、琵琶糕、珐琅糕、翡翠白菜、剪纸方酥),品味宫廷(锦绣画卷、点心殿、胭脂盒、令牌酥、玉玺糕),还有小记者们最熟悉的京城名胜系列:有代表天坛的祈年糕(蔓越莓乳酪馅)、代表非遗中轴线的钟鼓糕(厚椰藜麦馅)和代表故宫的宫廷糕(油绿豆酸奶馅)以及代表长城的城墙糕(桑葚馅)。


新京报小记者们在店里探索甲骨文。图/稻香村

小记者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一面特殊的幕墙,上面刻满了甲骨文,还做了猜猜甲骨文和投壶的游戏,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传统工艺制作的糕点如何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跟上潮流不被淘汰?”“如何做到既享受美食,同时又能尽量少摄入糖分、油、碳水化合物和添加剂?”小记者们纷纷提问。

孙涵解释,稻香村一直致力于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根据现代人的口味改良产品,让传统糕点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喜好,希望通过像零号寻宝馆这样的新型门店,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小朋友了解和喜爱稻香村,让中华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原来古代饮食文化这么丰富有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小记者们听完孙涵的耐心回答和讲解,收获满满。也有小记者表示,“食物不仅是填饱肚子的,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希望未来稻香村能设计出更多好玩又好吃的点心,让更多小朋友爱上传统美食!”

新京报小记者 李宣萱(北京市府学胡同小学 四年级5班 )

新京报小记者 孙一寒(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三年级2班)

新京报小记者 李睿芸(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大兴分校 五年级5班 )

新京报小记者 白若菲(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四年级10班)

编辑 杨菲菲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