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绿了田野,万物复苏。眼前连片的玉米田,让蕉岭县三圳镇顺岭村村委书记钟双英脸上写满了喜悦,“150多亩土地,盘活啦!”

放眼望去,一片片农田平整宽阔,绿油油的玉米整齐排列,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在阳光的滋润下长势喜人。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东一片西一片的樟树林,百亩土地被切割得零零碎碎,荒草丛生,难见阳光。


顺岭村平整前的土地


难题:十年樟树挪不动


“他的树挡住了光,树根也钻过来,我的田根本没办法种东西。”陈某忠气愤地说。

“你的田在我两块地中间,采光哪有问题?真挡到的话,你把伸过去的树枝砍掉呀。”陈某文囔囔道。

“我们和陈某文都协商好多次了,每次他都说会移树,但总是没了下文。”“陈某文还欠着我们好几年田租呢。”在顺岭村巡回审判现场,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道着苦水。


在三圳镇顺岭村村委会开展巡回审判

这事还得从2011年说起。当时陈某文承租了10多户村民的耕地用于培育樟树,间隔种植面积达10多亩。可后来树苗卖不出去,一年年地长成了10米多高的大树。大树枝繁叶茂遮蔽阳光,树根蜿蜒绵亘,左邻右里的农作物无法生长。但陈某文总是推三阻四不解决问题,村民陈某忠遂于2024年3月诉至梅州蕉岭法院。

案子到手,蕉岭法院新铺法庭庭长张彬洛第一时间带着干警去现场查看情况。一到地里就发现,陈某文的樟树林紧贴着陈某忠的耕地,樟树根深叶茂,把旁边农田的阳光都挡住了,确实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更麻烦的是,附近还有好几块分散的樟树林,都是陈某文同一时期种的。这些樟树惹出不少麻烦——10多户村民因树木遮光影响庄稼正打算起诉陈某文,另外还有10多户村民则是因为土地租金的问题跟他闹得不可开交。


法官实地查看了解情况

“案情都比较简单,判决不难。但这20多户村民与陈某文的矛盾,都是日积月累的琐碎摩擦,判决未必能彻底消弭纷争。”张彬洛心里很清楚,这些矛盾若是得不到实质性化解,进入执行阶段强制移栽树木难度大,且耗时耗力。如何“一揽子”解决问题,成了他的案头事。


破题:“巴掌田”连成片


“这些矛盾有好几年了,我们调解过很多次都没解决。主要因为近年苗木销售行情惨淡,移栽费用高,陈某文愿意调解但又无力移栽复耕。”走访中,村干部跟张彬洛说起前因后果。

“如果樟树都移除了,那这150多亩的耕地可就连成整片,整齐咯。”村民随口一句感慨,本是无心之语,却如石子投入张彬洛心湖。

土地是经济发展之本,寸土寸金都关乎着国计,一垄一亩都承载着民生。当前,蕉岭县正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的良机,规划推行“四田”模式,让“小田”变成“大田”,发展农业产业。何不乘着东风盘活这片土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呢?

他决定转变办案思路,寻求第三方协助。张彬洛迅速联系三圳镇政府、县自然资源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现场协调会。


树木迁移暨耕地集中整治专题研判会现场

“这些樟树将这片耕地‘拦腰’切割成了碎片地,如果整合,南北贯通有150多亩。之前我们也想把这块耕地列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但也是因为樟树的问题没能得到推进。”三圳镇党委副书记张伟凇指着眼前的一片耕地叹道。

“复耕、改良这大片的土地,仅靠村民的力量难度还是很大的。”“这片耕地近河、近路、近城,优势很明显。”“但现在正值夏季,不宜移栽树木。”望着眼前荒草丛生的耕地,大家的心中满是可惜,但也更激起了整治的决心。

樟树要怎么移栽?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该用什么方法?这块地适合种什么农作物?……现场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方案,最终形成了以“土地平整+产业发展”为落脚点,统一移植、平整、改良、种植的初步方案。

但问题接踵而来,如何让村民们理解这个方案,让大家对诉讼结果有合理预期?怎样能平衡各方利益,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土地整治?

“到村民们家门口开展巡回审判!”2024年4月,张彬洛邀请20多户村民旁听庭审,并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及村镇干部一起参与调解工作。


调解现场

“这土地整治后还是我们的吗?”

“统一平整耕种后,这收益怎么分配?”

调解现场,村民接连不断提问,张彬洛、张伟凇等人则耐心细致地从农田保护、与邻为善、振兴乡村等角度分析利弊,释法明理。

“叔公头”陈伯第一个站出来表态,“他不交田租也不移栽,我们既没法耕种也没法出租,都好几年了。现在政府牵头统一移栽、平整、改良,这事再好不过了。”村里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大家算起经济账,“村里现在还在田里耕作的基本是中老年人了,都还是采用传统的耕种方式。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对村里的发展有好处,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村民们纷纷点头同意。


“这些树木就交给第三方帮忙移栽、复耕,权当支付相关费用。”一旁默默听着的陈某文,也权衡了一番,“另外,我会尽快凑钱付清欠下的田租。”陈某文话音落下,张彬洛舒了口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巡回审判不仅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也让20多户村民与陈某文当场达成和解,“巴掌田”变身“连片田”指日可待。


解题:撂荒地种上新玉米


纠纷解决了,但事情还没了。考虑到时值夏季,不是移栽树木的最佳时节,且施工时,大型机械需经过其他村民的耕地。几经商榷,最终确定秋收后入场施工。“虽然案子结了,但还未施工移栽,我们要继续跟进,要一竿子插到底。”在案件复盘总结会上,张彬洛如是说。


土地平整后

白驹过隙,转眼秋收已毕。联系施工队、开展外围工作、准备玉米秧苗,移栽、回填、平整、挖垄……看着挖机一挖一翻一推,土地就被抖擞着疏松开来,陈伯开心地笑了,“一碗泥巴一碗饭,我们农民就是见不得土地荒着。”

经过半个多月紧锣密鼓的施工,“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一排排的玉米苗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该案不仅‘一揽子’解决了村民们十多年来的矛盾纠纷,也为‘巴掌田’综合整治提供了一个契机,对蕉岭镇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起到积极作用。”张伟凇对蕉岭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的做法,也竖起了大拇指。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近年来,蕉岭法院以求极致的精神做实定分止争,凝聚“1+6+N”的解纷合力,发挥“一竿子插到底”的劲头,努力将土地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2024年以来,新铺法庭民事案件调解率同比提高14.7%,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同比下降35.82%,在三圳镇、新铺镇适用“示范诉讼+类案调解”源头化解纠纷272件。

来源:南方日报

梅州中院 蕉岭法院

审核:黄慧辰

编校:何雪娜

采写:林雪琦 徐玮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