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杨浦区人民法院)至长阳创谷开展首次知识产权巡回审判“进园区”活动,也是杨浦区人民法院巡回审判系列活动第八场。通过一起因计算机软件是否达到验收标准而引发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案,将相关法律知识送进科技园区,为企业带来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杨浦区人大代表,来自创智天地、同济科技园等30余位企业代表及媒体代表共同旁听庭审。
原告是一家设计公司,被告是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双方签订《软件开发实施合同》,合同约定,原告按照被告提出的要求开发软件项目。合同签订后,被告先支付了首期款项,原告进行软件开发。然而,等待许久,原告却始终未能取得验收确认单。
原告认为:
其已根据合同约定履行了全部义务,被告支付了首期项目款后一直推诿拖延,拒不支付合同余款,故要求被告支付合同余款224万元及违约金。
被告认为:
原告至今未按照合同约定完整交付符合质量标准的软件,故不同意原告全部诉讼请求,并提出反诉要求原告继续履行合同并支付违约金。
庭审过程中,该案主审法官倪贤锋听取双方诉辩意见并归纳案件争议焦点。本案核心争议焦点为被告交付的软件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原告认为软件上线即视为验收通过,被告则认为软件要达到正常使用,至少要达到大部分机型都能适用。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软件开发的具体要求、交付时间、质量标准及合同款项的支付条件等关键问题各自发表辩论意见。
案件审理结束后,杨浦区人民法院向参会人员发放“身边的知产点滴”普法宣传册,主审法官倪贤锋以“解码软件合同,护航创新之路”为主题进行现场互动,为企业代表详细解读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审理思路,重点讲解了合同条款的制定、履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纠纷解决方式等内容。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的过程中,准确认定委托方的功能需求是案件审理的基础,软件功能需求的验收需要将交付的开发成果与合同约定的功能进行比对,再根据民事证据规则“谁主张、谁举证”作出判断。
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性很强,如何在开发之前通过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风险承担?验收条款如何设计才能减少争议?软件开发过程中,委托方又提出新的功能要求该如何处理?主审法官就企业代表提出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徐芳芳表示,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专业性强,选择在科技园区公开审理此类案件,旨在通过真实案例提供园区企业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这是人民法院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职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杨浦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强与科技园区的沟通交流,多元化开展巡回法庭、法律讲座等活动,助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为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企业代表王女士表示:
本次的庭审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庭审过程中,通过当事人的陈述以及法官专业的解读,将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清晰地展现出来,让人深刻认识到软件开发背后复杂的法律问题。巡回法庭进园区,近距离体验庭审过程,为相关从业者及关注该领域的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非常有帮助。
企业代表张女士表示:
我是公司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在合同履行中对于验收条款也会有一些困惑,实践中也出现过因为双方对验收条款的理解不一产生纠纷的情况。此次庭审对软件开发合同相关法律风险的深入剖析,以及对验收条款争议案例的细致解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往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我们也要更加深入研究合同条款,从源头上避免因理解分歧产生纠纷。巡回法庭把司法服务直接送到园区,实在太方便了,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能多举办。
供稿 |知识产权审判庭
文字|倪贤锋
摄影|丁心昀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