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4月的怀远,生机盎然,万亩麦田上空,无人机集群划出智慧农业航迹;智能大棚里无土栽培的嫩苗舒展新绿……沃野田畴上演“大”“小”科技协奏曲,奏响农业新质生产力最强音。

大田飞防

万亩麦浪上的数字革命

在小麦拔节期,来到安徽农垦龙亢农场2.2万亩小麦基地,一望无际的小麦,翠绿无边,蓄势生长。


龙亢农场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作业。

在田埂两侧,12台各类植保无人机正进行雨前追肥作业,无人机的嗡鸣与抽穗轻响交织。操作手丁云峰紧盯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设定好坐标参数,无人机昼夜无休,单机日作业量最高1200亩。”相较于传统机械,这项“空中施肥术”减肥增产,全程零碾压损伤。

一边植保无人机在进行施肥作业,另一边巡检无人机同时开展巡田数据采集。通过搭载在巡检无人机上的遥感传感器,可直接生成田间氮磷钾等元素的多光谱图像数据,传入后台管理系统,对农业作物生长、土壤成分、环境信息等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精准提供农业生产方案和处方,为农业提质增效安插了“千里眼”“顺风耳”。

今年,龙亢农场通过建设农业物联网工程和沿淮糯稻产业集群项目,升级完善农业生产智能化系统和设施设备,并开展多方面培训,让农业工作人员掌握无人机操作基本技能。

目前,龙亢农场面向自有耕地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耕地已累计实现无人机春季田管作业8.5万亩次,生成各类多光谱图像数据10万余亩次。

小微创新

方寸之间的智慧突围

在农业精细化发展的探索中,怀远县涌现出一批敢为人先的实践者。

距城区不远的怀远县耕龙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负责人赵耕龙在育苗基地智能温室内,通过水、草炭、蛭石等介质作植株根系的这一基质固定植株新的生产方式,用以培育圣女果。


赵耕龙展示无土栽培成果。

“圣女果种植需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才能获得最大产量。”赵耕龙说,为了保持较高产量和减少病虫害,圣女果种植最好采取轮作。而无土栽培是解决路径之一,这种栽培模式,可让圣女果稳定挂果十年,而且还避免传统栽培方式的弊端。

大棚里,一长串金黄色的圣女果即将成熟。“大棚由当地村集体出资兴建,我们负责经营,双方分红。”赵耕龙说,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运行四年,待十年成功运行后,即可全面推广。

眼下正是辣椒成熟上市的时节,在怀远县双桥志豪家庭农场蔬菜大棚里,一株株螺丝椒青翠鲜亮,浓郁的椒香味扑鼻而来,一米多高的辣椒枝条上挂满成熟的辣椒。“今年种植了一百多亩螺丝椒,亩均产值7万元以上。”该农场负责人介绍,大棚运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控温系统、补光系统和自动喷药系统等,不但节省了成本,而且更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值得一提的,还有安放在怀远各地的智慧菇房。在龙亢镇支严村一块空地上看到,八九个菇房并排放在角落里,单个菇房占地约四十平方米。走进其中,暖风和水雾扑面而来,菌菇正在最适宜的环境下快速生长。

该项目采用“秸秆一菌菇一蚯蚓-有机肥”生态循环模式,将2000吨秸秆转化为120万棒菌包原料,菌渣用于蚯蚓养殖,蚯蚓粪反哺农田,实现农业废弃物全链利用。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超百万元,并为当地提供30个长期就业岗位。

“过去秸秆焚烧是难题,现在成了致富资源!”龙亢镇支严村致富带头人韩青天感慨地说。目前,白莲坡镇邵王村也引进智能菇房60间,实现食用菌生产不受气候环境限制,达到全年不间断供应,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大”“小”交响

新质生产力破土生长

“大田飞防解决规模化生产痛点,小微创新激活特色农业潜能。”怀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正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字农业体系: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点8个,培育智慧农业经营主体15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同时,强化数字赋能,新增农业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应用场景5个;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建设产地冷藏保鲜库24个,库容2万立方米以上。

从“小”处深耕特色农业,到“大”处布局智慧农业。盎然春色中的怀远,通过“大”与“小”的辩证法则,孕育农业现代化的无限可能。正如怀远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室负责人李雅洁所说的那样:“让每一粒粮都有科技基因,这就是新时代的‘精耕细作’。”(谢勋章 周文娟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