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大规模空袭,标志着中东局势的进一步升级。此次行动中,美军首次投入7架B-2A隐身轰炸机和5架B-52战略轰炸机,针对胡塞武装的军事据点进行精确打击,造成包括70名武装成员及伊朗军事顾问在内的重大伤亡。然而,这场看似压倒性的军事行动,却因胡塞武装的快速反击暴露出美军的致命弱点。
4月6日,红海北部的GPS导航信号突然遭到高强度干扰,美军航母战斗群的航行与导弹制导系统陷入混乱。胡塞武装借此机会,放弃直接攻击“杜鲁门”号航母,转而集中火力打击美军舰队中防御薄弱的“萨克拉门托级”快速战斗补给舰。这艘排水量5.3万吨的巨舰,满载燃料、弹药和补给物资,却仅配备轻型自卫武器,最终在导弹突袭中遭受重创。
现代战争高度依赖卫星导航系统,而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如JDAM炸弹)和舰艇编队协同作战均需GPS信号支持。胡塞武装通过干扰红海地区的GPS信号,不仅使美军导弹偏离目标,还导致舰队航行误差增大,编队协同能力瓦解。这一战术的灵感可能源自伊朗长期发展的电子战技术。伊朗自2011年捕获美国RQ-170无人机以来,持续完善电子对抗能力,其“法吉尔”“纳斯尔”等系统可干扰雷达、通信和导航信号,甚至能实施雷达欺骗。
胡塞武装的导弹和无人机成本低廉(如伊朗提供的“沙希德”无人机单价仅2万美元),却能迫使美军投入数十亿美元的防御系统(如“标准-6”防空导弹单发成本约400万美元)。此次攻击补给舰的战术,更是将“攻敌必救”的战争智慧发挥到极致——击沉一艘补给舰,可能瘫痪整个航母编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美国财政部披露,俄罗斯与胡塞武装存在武器交易、资金转移和雇佣兵合作。胡塞高级官员贾巴里管理的公司,通过隐秘渠道向俄罗斯输送雇佣兵参与俄乌冲突,换取军事支持。俄罗斯的目标明确:通过支持胡塞武装,将美军拖入红海消耗战,从而削弱其在欧洲和亚太的战略资源投入。这一策略与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放血战术”如出一辙。
伊朗不仅向胡塞武装提供导弹技术,还直接参与电子战部署。4月7日,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启动地面干扰系统,影响美军侦察机和无人机的GPS功能,甚至威胁全球20%的石油运输通道。这种“双线作战”(支持胡塞+本土电子对抗)显示出伊朗试图争夺中东电磁频谱主导权的野心。
红海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全球12%的贸易货物和30%的集装箱运输经此通行。胡塞武装对航道的威胁已导致国际油价波动,迫使多国寻求军事护航。若冲突长期化,全球供应链或将面临新一轮危机。
美军对胡塞武装的空袭虽造成人员伤亡,但其主力装备藏匿于地下工事,空袭效果有限。若派遣地面部队进入也门,可能重蹈阿富汗战争的覆辙——据估算,美军在阿富汗每投入1美元,仅能摧毁价值0.06美元的敌方资源。
俄罗斯通过支持胡塞武装,试图将红海变为“第二个叙利亚”——利用复杂地形和游击战术消耗美军资源。若美军深陷也门,俄在乌克兰和北极的战略压力将大幅减轻。
此次冲突表明,电磁频谱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战场”。伊朗和胡塞武装的电子干扰技术,证明低成本手段足以对抗高科技武器系统。美军虽已部署跳频技术和加密通信作为反制,但被动防御难以根治问题。
美军补给舰遇袭暴露了现代军队的后勤脆弱性。未来战争中,破坏敌方后勤节点可能比正面交战更具战略价值。这一点在俄乌冲突中已有体现(如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而红海战役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
俄罗斯-伊朗-胡塞的联盟,标志着代理人战争进入“全球化协作”阶段。大国通过技术转移、资金支持和情报共享,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最大化战略利益。这种模式可能在未来十年重塑国际冲突形态。
红海冲突不仅是美俄伊博弈的缩影,更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本质转变:技术优势不再绝对,战术创新与地缘算计成为胜负关键。对于美国而言,如何在“高科技精确打击”与“低成本消耗战”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全球霸权的未来。而对于世界,这场“不对称战争”或许只是新一轮秩序重构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