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我国宣布对美全面加征34%关税,宣布的时间刚好是美国时间早上6点钟,处于睡梦中的特朗普,竟然第一时间坐不住了,他没有想到中国这一次如此强硬!
特朗普一大早从被窝里坐起来,在社媒连发三个动态,认为中国不应该这么做!
4月5日,全世界几乎各个国家媒体都刊登中国加征美国34%关税的新闻,全世界对中国反对霸权的勇气几乎表示肯定!
特朗普的关税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反对,就连美国的老牌盟友欧盟和日韩都怨气冲天。但与欧盟不同的是,日本主要是普通百姓生气,上层没有做出什么强烈反应。
我国反制美国的霸气做法,得到日本网民大力盛赞,他们说,虽然不喜欢中国,但是中国这一次回击美国的做法真的太有骨气!然后日本网友说,我们日本是什么,是美国的狗吧,有人说我们本来就是美国的殖民地!
”评论区里,“殖民地”“奴隶”等字眼刷屏,愤怒的民众痛批政府“挨打不敢叫”。
日本网民@经济战士留言:“中国敢对美国说‘不’,是因为他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14亿人口市场兜底。而我们呢?离了美国连国防都撑不住!”
你别说,讽刺自己人方面,还是得本国人民来。
虽说中日网民互相憎恶,但大部分小日子还是在称赞中国的反制政策很好,很有骨气,让小日子政府学学。
甚至有几个评论很认真的分析了中国的现状:对中国来说,资源可自产,也能通过其他资源性国家进口,14亿超大人口市场,不论是拉动内需还是向外输出产品都很厉害。
韩国网友:无论是报复还是对等,你都得有实力才能发出一声巨响而死,但我们无能为力的国家连那声吼叫都做不到。
附庸之痛——日本在“无声哀嚎”中挣扎
中国强硬反击关税战,而日本却显得很被动。日本对美国有高达67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并没有变成和美国谈判的优势。
日本经济对美国依赖很深,就像被无形的锁链捆住一样。“日本汽车业35%零部件依赖美国,政府若反击,底特律一声令下就能让丰田停产”——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说明美国牢牢掌控着日本的经济命脉。
这种依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影响到政治和安全领域。《美日安保条约》限制了日本的国防自主权,让它在经济上更加被动。日本的安全依赖美国,导致它在经济问题上难以强硬。
美国施加关税压力,日本政府却保持沉默,只用“正在研讨”来搪塞,这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强烈不满。
日本网络上充斥着愤怒的声音,例如指责日本是“殖民地”,将政府官员比作“华尔街的提线木偶”,这些呐喊反映出日本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索尼、松下等日本企业不得不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日本本土失业率持续上升,这些都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直接体现。
早稻田大学智库发出警告,称“2040年日本或成首个因主权丧失而解体的发达国家”,这如同敲响了警钟,预示着如果日本继续成为“经济附庸”,未来将更加黯淡。
东亚的未来之路
中国的硬气告诉东南亚各国,自己搞发展和搞科技创新是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方法。
中国通过征收关税反击、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扩大国内需求等多种方式,成功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同时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积极推动RCEP协议,加深亚洲各国在产业链上的合作,目标是建立一个更独立、更能自己掌控的区域经济体系。
欧盟目前在坚持政治立场和追求经济利益之间左右为难,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
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实际上都在悄悄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种趋势被称为“去美国化”。它们积极寻找与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机会,暗示着世界贸易版图可能要重新划分。
对日本来说,不再过度依赖美国,重新掌握经济上的自主权,也许是走出目前困境的必经之路。
深入发展与亚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大自主研发技术的投入,这可能是日本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命运共同体下的自主选择
关税战实质上是各国争取经济上更大自主权的竞争,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中日两国在关税战中的表现各异,鲜明地体现了自主选择的关键作用。
面对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东亚各国应当加强合作,为了共同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通过合作,各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携手构建更加繁荣稳定的未来,符合各方的根本利益。
美国的做法不光让全世界炸锅,就连他们自己的民众都怨声载道。
美股三大指数也是应声暴跌,标普500一周狂泻9%,创疫情以来最惨纪录。道琼斯指数单日蒸发超2000点,纳斯达克科技股尸横遍野,苹果、特斯拉市值缩水堪比蒸发一个越南GDP。
与此同时,全美国的消费者疯狂囤积中国商品,沃尔玛货架被扫空,亚马逊中国产电子设备价格飙涨40%,有美国人表达强烈不满,认为关税战没有打垮中国,先饿死了美国人!
有人是硬骨头,自然有人是软骨头,面对美国这种毫不掩饰的经济胁迫,越南的选择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屈服。这种“光速滑跪”或许能暂时避免与美国的直接贸易冲突,保住对美出口的部分市场份额,但其代价却是将压力和损失巧妙地转嫁。
而最令人关注的,无疑是越南反手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37%的重税。这一举动显然不是孤立的,它紧随在美国施压之后,时间点上的巧合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这仿佛是一种“投名状”,越南通过打击中国商品,向美国展示其“调整立场”的决心,试图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找到更有利的位置。
这场由美国关税大棒引发的连锁反应,再次提醒所有局中人:在大国博弈的冷酷现实面前,任何投机取巧和左右摇摆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真正的安全感和发展机遇,来源于自身的实力和独立自主的战略选择,而非仰人鼻息、看人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