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频登上热搜,“焦虑”“抑郁”这些词不再只是成年人的专属标签。为了应对这一趋势,教育部要求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些心理健康课,究竟是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发挥了关键作用,还是流于形式,成了一场“走过场”的尴尬存在?
我们学校有心理课,我们班上其他课纪律可差了,但是上心理课纪律特别好,连班里最不听话的同学都认认真真听心理老师讲课。@日落有艾
我可期待心理课了,我们虽然是高二,但是每周都有心理课,心理老师会带我们做好多有趣的小游戏,虽然会有点紧张被老师叫到,但还是会很开心,就是那种不自觉的笑,笑到脸抽筋的那种。@乐白羊
我这学期选择了学校的咨询,老师们真的很好,给了我很多帮助,帮我推荐医生,在我情绪波动的时候让我冷静下来,感觉我能走到现在,老师们给予了我很大的力量,所以心理状态不好的朋友们,如果你们学校的心理咨询也不错,可以尝试一下。 @-人间奶糖-
我们高一心理老师老温柔了,还主动找我问我最近压力是不是很大。她是第一个关心我的人,真的很温暖。@bomB
大学计算机老师,把我从深渊里拽出来,后来才知道,她是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我从来没上过心理课,但学心理学的老师影响了我。@鱼肉饭团子
我有全世界最好的心理老师,是她把我从放弃这个世界的边缘拉了回来。@浪浪山阿瑶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到现在也快两年了,没见过一节心理课,实话说,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还有心理课这东西。@荣龙果
学校的心理咨询只适用于想学习但是心态稳不住的,不适用于我们真抑郁的。之前去咨询,咨询老师说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我和她讲我的心理问题,她叫我不要去想这些,专心学习。然后转头就把我的情况告诉班主任,然后班主任骂我的时候字字诛心,差点给我逼退学了。@ACEDlA
我们没有心理课,心理老师是历史老师,心理调查问卷说的是让根据自身真实情况填空,真填了,最后老师也会把你叫过去让你改,跟你谈话,说这孩子净瞎填。他说的真实就是按没有心理问题标准答案填…… @无言13
我觉得我们心理老师真的很有问题,有个女生再怎么反抗也总被男生欺负,去找她说,她告诉那女生说女孩要学会装弱,不能跟男生对着干,要激发男生怜香惜玉的心理,我真无语了。@换胃思烤
我们心理老师总说很刺激人的话,说什么抑郁都是我们为了不学习找的借口,心理课上得真快有心理问题了。@南山
以前我朋友去找心理老师,心理老师诱导她说了一些家里的私事,然后那个心理老师就把这些私事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在班上各种说她。 @春
我们只有初一有心理课,临月考、期中、期末的前一两个星期,心理课全上自习。这么大一个学校就两个心理老师。我们学校还有个“心灵驿站”,说平时心情不好了可以去找老师交流,结果我都快毕业了都没见驿站开过门,门上的锁都落灰了。 @小鱼
我们学校有心理教室,甚至还有宣泄室,但从来都是锁着的,只有来人视察才会打开。我在学校上了八年学了,一次都没上过心理课。 @常风
我们学校有心理健康室,我只有上公开课去过一次,之后就没有了。其实以前都是有的,我记得以前有个心理老师,他变成了校医,现在的心理健康室变成了书法室。 @江泽同学
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调解心理状况,遇到严重危机肯定是需要报备的,不管是校内外都是一样的。举个例子,假如A状况非常不好,几次三番想要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心理老师在A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得知这些,即便A要求保密,但这种情况下,必须上报就是心理老师的义务和职责所在。 @生化中挣扎
我是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也是心理健康教师,大家说的不能完全保密的情况是存在的。一些超出保密条例的情况确实会被上报和通知辅导员(或家长),多方联动去观察学生的情况。因为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去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其实学生来咨询,无论是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家庭矛盾、情绪情感问题,我们都是以最大的真诚,无条件去关怀学生的并且严格遵循保密的。只是,如果一旦发现有自伤等行为倾向,这件事的性质就变了。@鲸诗
感觉心理课是最难上的课,学生要么纪律差,要么就被训练得只会机械做题,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很难真的参与课堂。心理课还缺乏科学合理的教材,以及场地、素材的支持,备课难度很大。学校所谓的重视就是招个老师,然后把所有问题和工作丢给这个老师解决,再频繁让老师参加公开课显示出学校重视心理教育。 @Good Luck
我刚开始上课时发现到分享环节学生都会集体安静,转念一想,也是,谁愿意大庭广众这么尴尬地讲自己的心路历程啊?所以以后自己上课的时候都尽量取消分享活动,以大家能互动的环节为主。但是有时候上公开课就是得有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不然分数会很低,或者会被教研员骂,所以心理老师也是挺被动的。@酷炫一仔
我有个远房亲戚,在一所县中读书。他们学校每周都有一节心理健康课,可每次上课,老师就是在讲台上没有感情地照着课本念,同学们对这课根本提不起兴趣,甚至还有人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睡觉。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这些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看似热热闹闹地开设了,但却实实在在成了“走过场”。老师不用心,学生不买账,学校熟视无睹,只为应付“必须开设心理课”这一要求,这样的心理课,甚至不如干脆光明正大上语文数学英语了。 @LL
我个人的看法是学校心理咨询是个资源,有没有效果取决于你是如何使用的。如果有想倾诉的东西但是没地方倾诉,不能和朋友家人倾诉,学校的心理咨询可以作为一个好的突破口。和心理老师说话,理论上讲这会是一场矫正性的体验,会在那里获得一个自我的确认,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简—
心理健康课为啥不能弄得贴近我们生活一点:设置“心灵盲盒”交换角,让同学们匿名分享成长的困惑;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讲述职场中的心理故事,让我们看看真实的世界;甚至开发个校园版MBTI测试,让我们对性格认知变得像星座话题一样兴致勃勃。@峰米
心理健康课是门好课,只是我想,能不能让父母也来上一下?因为有些事情,我真的觉得不是我们小孩的责任,父母执迷不悟,完全听不进孩子的话,心理老师能不能给他们上上课,教教他们怎样尊重一下孩子,我们只是小,不是傻。有些事情,明明是父母病了,却要让孩子吃药,合理吗?@小卡拉米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很特别的心理健康活动,活动主题是“情绪管理”。老师没有像传统课堂那样讲大道理,而是让我们分组表演不同情绪下的场景。在表演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到了情绪的多样性和影响力。之后,老师又引导我们讨论如何正确管理情绪,整个过程轻松愉快,大家也都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这样的课程,才是能真正帮助我们进行心灵重塑的。 @米奇不妙屋
孩子小时候还会跟我无话不谈,上了五年级之后就开始逆反,到现在初三,基本什么都不跟家里说,很快要中考了,我一点都不知道他在烦恼什么,很希望他能在学校的心理课上跟老师敞开心扉聊一聊,这样多少也是个发泄。如果老师再能真正走进他心里帮帮他那就更好了。虽然不知道他心理课怎么上,但还是很感谢学校有这样的课程安排。@空空
在我看来,心理健康课是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的“基石”,应当多元合力保障学生心智共育。从学校角度看,需要建立课程评估机制,立“规”确保课程有效开展,严查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利用数字技术宏观监测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针对波动异常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矫正。从教师角度看,要尽职尽责地探索课程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破旧立新,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双师教学”等新教学理念。从学生角度看,要摆正态度,正视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以开放心态融入心理课堂,来一场“心灵之约”。其中也少不了家长的正确引导,摒弃“成绩大于一切”的落后观念,紧跟时代思潮,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沈阳师范大学谢震邦
作为一个小学心理老师,我认为“讲”字本身对小学心理课就是不合适的,应该是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体会并总结出他们能用于实际的人际交往模式,并愿意在实践中用上它们。就是要在设立目标时从学生出发,通过一节课中情绪情感变化,激发他们愿意实践良好心理调适方法的动机。@安铃
我觉得中学的心理老师,最主要的功能是两点。一个是筛查,把疑似达到诊断标准的建议去更专业的医疗机构鉴别诊断或治疗。另一个是对全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两点都做好的情况下,才是个体的心理咨询。 @HYS
心理健康课,本质上不是理论课,是活动课,讲究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现在经常强调心理课2.0,要求老师少讲,学生多讲,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多发表自己的感想。当然这个是理想状态,小学初中稍微好实施一点,像我这个高中的他们不愿意,就只能由我来讲。学生能够参与的课堂就通过他们参与活动,对他们施加积极关注鼓励赋予能量。如果说学生不愿意参与的话,就需要你自己去引起话题,由你的讲述去赋予积极能量。 @momo大军统帅
新华社记者 帅才
构建多维心理支持体系守护学生的心灵晴空
厌学、和家长频繁发生冲突、人际关系紧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心理专家指出,青少年儿童在承受过大压力或者遭遇突发事件后容易出现“心灵感冒”等问题,亟待引起重视。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多方协同,构建科学系统的心理支持网络,才能为学生撑起一片心灵成长的晴空。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学生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丽萍分析,部分家长与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些家长将孩子的情绪波动简单归因于“叛逆”或“脆弱”。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其隐私空间,以平等对话取代单向说教,避免过度干预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老师应从“管理者”转型为“观察者”,积极捕捉学生的“情绪信号”。当发现学生出现不良情绪后,应予以关注和陪伴,询问学生是否需要帮助,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学生。
近年来,多地不断完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湖南积极探索医教协同,将专业医疗资源注入教育系统,湖南省脑科医院定期派出心理医生到学校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长沙,所有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设了心理咨询室……
心理健康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当家长和孩子相处时学会用共情替代控制,当学校建立起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当社会形成包容的心理文化,我们方能真正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的防线。
心理健康课有着巨大的潜力。它是学生倾诉心声的安全场所,让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也能教给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更加坚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更加和谐。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们多少应对压力的技巧,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被听见、被看见、被包容、被理解。心理健康的维护,不是几堂课、几次活动就能达成的。心理健康课的意义,也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反思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接纳自己、关爱他人。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持续的支持系统,让孩子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有心灵的港湾可以停靠。
你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吗?
留言区说说吧
来源:半月谈
策划:苏娅 张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