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舰二级上士郑娜进行药球前推训练。陈 昊摄
初春时节,南海之滨,清风拂面。
伴随着海浪的拍打声,一场战斗体能训练在海军某基地的训练场上火热展开。壶铃硬拉、药球前推、负载拉带、六边形跑……官兵向自己的体能极限发起挑战。
前不久,新编修的《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正式印发,我军军事体育训练由以健康体能为主向以战斗体能为主转变。《大纲》在继承此前优长的基础上,区分基本知识、基础体能、战斗体能、实用技能4部分,对军体训练考核内容进行了整体性优化重塑,其中核心的体能类课目按“1+1+X”体系(基础体能+通用战斗体能+军兵种专项战斗体能)进行架构。
为了帮助广大战友读懂《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南部战区海军组织《大纲》宣讲及“训练伤防治科普进军营”系列活动,邀请多名军体训练专家和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运动医学专家团队来到各直属单位,为官兵进行《大纲》宣讲,针对官兵关心的战斗体能课目进行演示,同时开展训练伤防治科普活动。
“针对海军官兵作业空间狭小,长期久坐久站易引发腰背部疼痛等特点,《大纲》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应的训练课目,创设海军舰艇部队战斗体能课目。”在海军某基地,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严智勇向官兵详细讲解了《大纲》编修动因、主要内容及体能考核内容、训练方法。
面对未来战场上的强劲对手,提高军体训练的“含战量”是练强打赢本领的重要基础。军兵种专项战斗体能紧贴军兵种实际研究创设,对接专项体能需求更加紧密。关于实用技能,新增障碍游泳、水上自救互救等课目,提高官兵遂行涉水涉海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严智勇强调,“新增课目不仅是为了提升官兵体能,更主要的是强化实战技能。”
全新的训练课目,更需要科学、适配的组训方法。针对官兵关心的战斗体能连贯考核课目,几名军体训练专家为官兵演示了连贯考核的标准流程和技巧。通过实操演练,官兵更清楚明晰了战斗体能的实战意义。“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通过战斗体能训练,很多官兵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实操演练过后,各单位推选出一名优秀代表,一场小比武在他们之间展开。其中,一名略显瘦弱的女兵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就是来自某舰的二级上士郑娜。她是在战友的鼓励下报名参赛的。
“不错,她的动作很标准!”在第一个壶铃硬拉课目中,郑娜的表现就赢得了军体训练专家的认可。最终,她以4分12秒的成绩结束战斗体能考核。成绩不错,动作也标准,郑娜的表现赢得了专家和战友们的阵阵掌声。
“之前,我自己就喜欢到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已经坚持一年多了。《大纲》中增加了战斗体能的考核课目后,不少战友从田径场转到了健身房,和我一起加练力量,特别是新增的核心力量训练。”走下比武场,郑娜笑着说,“战斗体能作为《大纲》中的新增课目,我们自己大概练了有两周的时间。这次军体训练专家过来,纠正了我们平时组训中一些错误的动作和方式。动作标准了,才能练出效果,也能预防伤病。我跟专家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在训练场的另一侧,官兵正在进行战斗体能分解项目强化训练。利用弹力带进行弓箭步前推训练、利用波速球进行单脚稳定训练……强化躯干控制能力与身体稳定性,增强相关肌群力量,可以帮助海军官兵提升不稳定状态下的身体协调能力,是海军官兵在岸港储备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旅里的军体训练尖子,一级上士虞振宇对战斗体能训练感触颇深。负载拉带课目让他意识到自己上肢力量不足的短板,在军体训练专家的建议下,他先从轻负载开始训练,逐步增加负载,以提升自己的体能素质。
“战斗体能中的很多课目,此前我们也会组织官兵展开训练,只是没有这么系统。战斗体能的考核标准,帮助我们明确了平时的军体训练要求。我们舰上的官兵在海上执行任务时,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海军某部干部张玉帅表示,“《大纲》里训练方法讲得很细,可操作性也强,不用督促,不少官兵都主动进行体能储备训练。”
“通过本次宣讲活动,我们发现官兵对战斗体能还存在价值认知不足、关键技术欠缺、科学组训尚未走实走深等问题。”来自海军士官学校的张绍勇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方式、组训管理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指导官兵展开训练,完成从以健康体能为主向以战斗体能为主的转变。同时,增加军体训练骨干集训等常态化实践活动,形成持续性正向刺激,激发官兵训练热情,提高部队科学组训和精细化组训水平。”
结合《大纲》宣讲,南部战区海军还邀请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杨翼教授开展训练伤防治科普讲座,围绕海军官兵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常见的下肢伤病,为官兵讲明伤病发生原理及防治措施,旨在提升广大官兵在训练中预防伤病的意识和科学化训练水平,有效降低训练伤发生率。
夕阳斜照在训练场上,官兵挥洒着汗水,正负重疾速奔跑……(叶磊、马晶)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