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的95号展厅,让每个到过的人都印象深刻。

这里陈列着来自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的私人收藏——约1700件瓷器和一卷清宫御制的《古玩图》,这是迄今为止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以外最大最全面的单体收藏。

2024年11月,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将其拥有的约1700件中国陶瓷稀世珍品,一次性全数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估值约10亿英镑。这批藏品自2009年以来在95号展厅展出,而此次捐赠后,它们将成为大英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对世界永久开放。


大维德爵士及其夫人

大维德爵士的中国陶瓷收藏堪称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西方顶级中国瓷器收藏,为世界学术界和收藏界所认可。

“富二代”为了瓷器学习中文


大维德(1892年-1964年)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他终其一生与中国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维德出生在大英帝国殖民地印度孟买的一个富裕的犹太裔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银行家、印度银行的创始者。他所在的萨森家族族拥有纺织业和银行业,业务遍布亚洲和远东地区。

1913年大维德移居伦敦,赴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学位。早在16、17世纪,中国瓷器就已被欧洲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源源不断地带到英国,1915年英国陶瓷专家霍蒲逊撰写了西方公认的首部关于中国陶瓷的学术著作《中国陶瓷》

从1914年起大维德开始频繁地购买中国瓷器。1918年他买到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的定窑碗,为了弄清楚这段铭文,他曾写信给博物馆咨询。这件藏品的获得,使他意识到掌握中文对于收藏中国文物的重要性。

他开始自学中文。当时的英国几乎没有地方能够系统地学习中文和中国艺术。然而凭着超常的天赋和毅力,到1924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阅读水平。

为了“进群”,踏上中国土地


当时,在伦敦他已小有名气,但与同时期英国一流的中国陶瓷收藏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921年英国十几个顶级中国陶瓷收藏家组成的英国东方陶瓷学会,还不愿意跟他玩,也没人拉他进群,没有他的一席之地。

这个时候的大维德越来越沉迷于中国古代艺术,他再也不满足于像绝大多数英国收藏家那样在本土古董商手里购买中国文物,他决定亲自去中国。

大维德夫人后来回忆,自己的丈夫首次到北京是1924年。

那时紫禁城里的皇家珍宝正被打包在箱子里杂乱无章地放置着,没有人想到去展览。大维德成功地说服了故宫官员,挑选合适的宫殿陈设出一些珍宝,向一直期盼能看到先人遗产的市民们开放。这个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版了展览图录,观众远远超出了预期。

中国通”靠刷脸就能进出故宫


1927、1930、1931、1932、1935年大维德又多次往返于中英之间,参与了故宫各个宫殿里文物登录以及展览和图录的策划工作,也成为能够自由出入故宫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人。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档案资料记载:1929年7月24日,大维德爵士捐款5073.05元,用于修缮景阳宫后院御书房及购置宋、元、明瓷器陈列馆的陈列柜。

1929年8月10日,故宫聘请大维德为故宫博物院顾问。位于景阳宫御书房的宋、元、明陶瓷陈列馆从展品遴选、展览设计甚至到说明标签的撰写都基本上是在大维德的指导下进行的。

1935年春,大维德发起和策划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选出艺术珍品1022件参展,其中有735件故宫博物院所藏宫廷文物精品。这次展览被称为“伟大的展览”,西方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艺术。

“大冒险家”买走溥仪抵押的珍宝


大维德爵士频繁地往来中英之间,开阔了他的中国艺术眼界,同时也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机遇。1927年,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1924年抵押在那里的清室珍宝。当时这批文物作为清王室在盐业银行的抵押物,已经期满无力赎取。

大维德决定不顾一切要来冒这个险。与盐业银行的谈判前后持续了一年多,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精品。

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官窑、哥窑瓷器居多,还有很多上面有乾隆御题诗,如乾隆御题哥窑簋式香炉(2件)、乾隆御题哥窑葵口碗(2件)、乾隆御题官窑弦纹贯耳壶(2件)、乾隆御题官窑鼎式香炉、乾隆御题官窑胆瓶、乾隆御题官窑碗等。

1930年,也就是这批藏品通过日本、美国辗转运回伦敦的第二年,大维德才终于获得英国同行们的认同,获准成为代表着当时西方中国陶瓷收藏和研究最高水平的英国东方陶瓷学会员,进入了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的核心群体。

生前将1400件瓷器捐出


│大维德所藏瓷器,黄色釉系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维德的收藏和研究工作被打断。他积极从事反法西斯的活动,1941年他经美国到印度为修建机场筹款,途经上海时被日本宪兵拘押,1942年才被送往莫桑比克与日本战俘交换,得以重获自由。

但他的身体在被日本人关押期间受到极大的摧残,患上了肌肉萎缩症,这给他后来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1964年,大维德爵士去世,享年73岁。

此前,大维德不忍心死后一生收藏的瓷器尽数分散。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个捐赠方案,将自己收藏的1400余件瓷器、书籍捐给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1950年亚非学院为大维德建立了博物馆,取名为“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颇具意味的是,2007年由于财务原因,大维德基金会关闭,后来大英博物馆接手托管。2009年,该博物馆开放95号展厅,永久展出大维德爵士的中国瓷器藏品。

大维德花瓶”确定元青花前世今生


大维德所藏瓷器,至正型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大维德花瓶

在这对“大维德花瓶”出现之前,青花瓷一直被认为是明初的发明;这对花瓶的断代和真伪研究,改写了中国瓷器的历史。

大维德爵士在1935年从两位不同的藏家手中购得这两只花瓶,让它们重聚。20世纪20年代,英国瓷器专家霍蒲孙曾提出元青花存在的可能性;但世人公认元青花,已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

1952年,美国华盛顿佛利尔艺术馆的研究者约翰·波普博士出版了两本书,以大维德收藏的这对青花瓶为标准,将所有具有这对青花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器。从此,“大维德瓶”成为陶瓷界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这对花瓶无价到什么程度?据说,每逢借展,这对花瓶从来只能单只出行。就像皇室成员不能同乘一架飞机一样,必须保证若有意外,另一只能够存活下来。

有一次美国博物馆借展,给花瓶派了两个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做贴身保镖,一路看到的人都惊呆了。同时,这对花瓶从未进入过市场。

热爱到极致,才有可能成功


大维德所藏瓷器,缺盖子的斗彩应龙纹天字罐

大维德这样一位处于收藏顶尖的大藏家,来自中国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天字罐,他也仅有唯一的一件收藏,而且是已经遗失盖子的天字罐,并非完整。

“天地本不全,人间无完事”。天字罐罐盖一体收藏固然最好,但历经几百年的沉浮辗转,罐与盖本身就是分开的天字罐,能够留“全”者又有几个呢?

道理大家都能明白,但对于一个痴迷陶瓷的顶尖收藏家来说,大维德也一直在苦苦寻找,虽未有获,但也算无愧于心。

而他所珍藏的每一件瓷器,无一不是极尽心思而得,甚至经过了生死考验。

世间之事莫不如此,没有极致的热爱,就没有最后成熟的果实。

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