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阳琛 张家振 上海报道
(绿城中国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现场。受访者/图)
挥别“掌舵”近7年的张亚东,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中国”,03900.HK)正式进入了刘成云时代。
近日,绿城中国召开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绿城中国新任董事会主席、非执行董事刘成云首次公开亮相。据悉,刘成云曾长期在绿城中国大股东中交集团体系内任职,2023年6月至今任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绿城中国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答卷。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绿城中国完成总合同销售额2768亿元,位列房地产行业第三;新增42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18万平方米,权益投资额约484亿元,权益比提升至79%;但同期股东应占利润仅为15.96亿元,同比下降48.8%。
刘成云表示,根据成熟房地产市场的经验,房地产市场从深度调整、过渡到筑底企稳、再到市场拉升,“止跌回稳”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房地产行业正经历“三个根本性重构”,已进入“存量博弈、品质制胜”的新发展阶段。“要坚守市场化机制,着力把握结构性机遇,中交集团对绿城中国的支持也会越来越强。”
7年“干将”仓促辞职
3月27日上午,绿城中国在停牌三天后正式宣布,张亚东因工作安排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并提交日期为3月21日的辞呈。根据辞呈,辞任将于3月28日董事会会议召开前或下一次董事会会议召开前(以较早者为准)生效。
“由于张亚东的辞职,仓促间董事会没有足够时间商讨接任人选,因此公司申请暂停交易,等待尽快召开董事会会议。”对于停牌原因,绿城中国在公告中解释道。
时间拨转到2018年5月,绿城中国正掀开中交集团入股后的新篇章,张亚东作为中交集团代表进入绿城中国管理层,至今已近7年。同年8月,张亚东担任绿城中国执行董事和行政总裁。
2019年7月,张亚东正式接过董事会主席一职,全面执掌绿城中国。彼时,中国房地产业仍处于上行期,张亚东也因此更看重规模扩张。
据悉,2019年,绿城中国完成两轮组织架构优化,通过精简管理层级、明晰权责体系,推动决策效能提升。
张亚东的变革成效显而易见。相关数据显示,2018—2024年,绿城中国销售额从约1564亿元增长至约2768亿元,行业排名从第17位升至第3位。2024年,绿城中国自投项目销售额大幅提升至约1718亿元,占比超过六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亚东领导下,绿城管理(09979.HK)成功实现分拆上市,成为“代建第一股”。如今,绿城管理已是代建领域的龙头企业,连续6年稳居行业第一。
张亚东挥别的不只是绿城中国,还有绿城管理。4月1日,绿城管理方面发布公告称,张亚东因个人工作安排辞任非执行董事、董事会联席主席及集团内其他职务,辞任于3月31日生效。
接替张亚东的是“中交基因”更为浓厚的刘成云。根据绿城中国董事会决议,自3月26日起,刘成云获委任为公司董事会主席。
公开资料显示,刘成云曾任中交(南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2022年8月,刘成云任中交集团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兼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23年6月至今任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高调“抢地”下的安全底线
自2024年以来,绿城中国成为备受市场瞩目的“地王收割机”。
2024年8月,绿城中国以48.05亿元斩获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地块,成交楼面价超13万元/平方米,一举成为全国单价“地王”;同年10月,在“厮杀”77轮后,绿城中国最终以34.2亿元摘得杭州市上城区地块,刷新了杭州市彼时的宅地成交楼面价纪录。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绿城中国共新增42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18万平方米,预计可售货值约1088亿元;截至2024年年末,绿城中国土储总货值约449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747万平方米,权益建筑面积约1785万平方米。其中,长三角地区土储占比约60%,一、二线城市土储占比达76%。
迈入2025年,绿城中国继续加大土地投拓力度。3月28日,在上海市第三批次土拍中,浦东新区北蔡楔形绿地C09b-01地块备受瞩目,绿城中国以总价29.16亿元竞得,成交楼面价71412元/平方米,溢价率高达40%,成为北蔡板块新“地王”。
对此,绿城中国执行总裁郭佳峰表示,为了提高获取优质地块的概率,公司将从三方面发力:第一是向内挖潜,提升项目开发效率并做好前置研究,积极引导差异化的定位机会,而不是高估冒进提高销售价格;第二是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坚守“好房子”营造和行业引领;第三是寻找结构性、小众投资机会。
此外,在业绩发布会上,刘成云多次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刘成云表示,在总体投资策略上,绿城中国2025年将坚持“确保安全性,突出流动性,均衡盈利性”。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把握节奏、精准选地,全面提高项目研判、出价和操盘能力,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兑现。
郭佳峰也表示,当前,土地市场回暖明显,局部区域出现过热现象,绿城中国会谨慎应对,始终保持理性。“2025年至今,绿城中国新增货值已超500亿元,相当于2024年一半的水平。”
在刘成云看来,除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外,绿城中国要更加重视对项目自身质地的研判,关注非热点城市优质板块的结构性机会。
“有些能级比较低的城市,比如浙江省的县城、地级市,也有很好的项目,在2024年投资项目中就有很好的案例,投资利润率可以超过两位数。”据郭佳峰透露,2025年,绿城中国在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的同时,会持续关注浙江省内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机会,布局体量合适的改善类项目。
“公司货币资金充裕,2025年拿地货值目标跟2024年基本相当,如果机会好的话可能会超过2024年。希望2025年(拿地)量好质优,为2026年销售额做好新的铺垫。”郭佳峰进一步表示。
主动调结构加速去库存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绿城中国取得收入1585.46亿元,较2023年的1313.83亿元上升20.7%;股东应占利润15.96亿元,较2023年的31.18亿元下降48.8%。
净利润近乎“腰斩”的原因之一是减值计提的增加。绿城中国方面解释称,若干资产的减值及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由2023年的20.35亿元增至2024年的49.17亿元,其中包括39.25亿元的存货减值、9.5亿元的往来款减值等。
与此同时,由于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绿城中国还面临库存高企问题。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绿城中国总存货约2500亿元,约占总资产的一半。
绿城中国管理层分析称,虽然近几年的新增投资平均净利率都接近两位数,并基本上都得到兑现,但还是有一定量的存货不断在结转,因此会受整体市场环境、收入结转结构以及重难点库存去化的影响。
高库存与低利润压力,正成为“新帅”刘成云面临的两大挑战。绿城中国执行董事李骏表示,2024年,公司重难点库存去化金额达到422亿元,包括住宅长库存、车位储藏室和商业专项三大类。其中,专项指标平均完成率达到了113%,超额完成了48亿元。
记者了解到,2025年,绿城中国仍会将去库存作为重点工作,并主动调结构、提质增效。同时,针对去化的各项工作也比往年推进得更早。
据介绍,绿城中国还在管理机制和销售打法上进行了全面升级,聚焦“老盘新做”,围绕老项目的产品力、展示力、推广力、销售力、服务力五个方面升级,以加快库存去化。
“2024年进行‘老盘新做’的项目,每月流速平均提升了106%。2025年,我们扩大了重难点库存房源的认定范围,将现房未达长库存的房源和新拓的商办类货值等,也纳入重难点项目的考核。2025年还会持续‘老盘新做’,实现从营销单点发力到以产品破局和客户运营并重的体系突破,争取取得明显效果。”李骏表示。
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刘成云分析认为,2025年开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多重积极信号,叠加国家在政策层面持续加力,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止跌回稳”阶段,但“止跌回稳”所需的时间较长,不会一蹴而就;各城市止跌回稳的周期也不同步,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城市率先企稳,二线城市会存在分化;优质项目“头部效应”将更加凸显。
值得关注的是,在刘成云“掌舵”下,中交集团有望加大对绿城中国的支持力度。“进入存量时代,我们要保持定力,坚守市场化机制,着力把握结构性机遇。在新阶段,中交集团对绿城中国的支持(力度)也会越来越强。”刘成云直言。
(编辑:张家振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