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11月,本田以编号GA1的全新车型正式接替初代City(AA系列),并在1989年推出中期改款GA2,这款车一直生产至1994年。值得铭记的是,如今家喻户晓的 “飞度参数图片)” 之名,首次以配置版本的身份出现在这代City上,悄然埋下日后爆款车型的伏笔。与前代不同,第二代City取消了敞篷版,但前代的敞篷及涡轮增压车型仍短暂延续,而在日本以外市场,City的空缺直到1999年才由本田Logo车型填补。



颠覆性设计:从 “蹲伏美学” 看本田造车哲学

1986年10月31日,第二代City以 “City of Talent” 为口号登陆日本市场,其 “蹲伏式” 设计成为最大亮点--低矮宽大的车身(基本款仅680公斤)不仅减重提效,更塑造出贴地飞行的运动姿态。这一设计语言同步应用于初代本田Today、第三代思域雅阁AeroDeck,形成家族化视觉符号。车身尺寸与初代思域高度接近,而三门掀背版CR-X的溜背式倾斜尾门,更复刻了80年代中期本田Verno系列的经典元素。



动力革新:D 系列发动机的技术突围

第二代City搭载全新D系列发动机:初期1.2升D12A型SOHC直列四缸16气门发动机,匹配单化油器,提供 “GG”“EE”“BB” 三种配置版本,最大功率76马力(56千瓦),可选五速手动或四速自动变速箱。1988年10月,1.3升D13C型发动机接棒,除延续单化油器版本(1.2升 “BE”、1.3升 “CE”“CG”)外,首次在运动款 “CR-i”“CZ-i” 上应用PGM-FI燃油喷射系统,为后续性能优化铺路。



配置密码:“Fit” 如何从套件变身车名?

为强化经济性,本田推出 “CE Fit” 节油套装,而 “CR-i Limited” 则代表高规格PGM-FI版本。随着后期配置整合,“Fit” 逐渐成为所有单化油器车型的统一标识。这一看似普通的套件名称,最终在取代City的本田Logo车型退市后,逆袭成为独立车系名称,完成从配置到车系的身份跃迁。



时代印记:日系小车的承上启下者

1993年,第二代City正式停产,日本市场随之停用 “City” 名称。1996年基于GA底盘衍生出两门掀背的本田Logo(GA3/5系列)与五门版Capa,前者更是1999年海外市场填补City定位的关键车型。尽管生命周期仅7年,这款车却以 “小而精” 的产品力,串联起本田从微型车到紧凑型车的技术过渡,更让 “Fit” 一词提前预演了未来全球畅销车的传奇。

从 “蹲伏式” 设计到 “Fit” 基因的萌芽,第二代City不仅是本田应对80年代市场需求的答卷,更成为日系小车精细化发展的缩影。当我们追溯飞度车系的起源时,这款诞生于泡沫经济前夜的 “小而强大” 车型,正默默诉说着本田对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平衡艺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