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历:李海林,笔名木子,湖北黄冈人,出生于1957年2月,高级工程师,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江西美协会员,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1989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0年至1998年主要从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装修工程工作;1999年至2003年特聘南昌大学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2004年至2017年就职于
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原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2018年至今特聘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美术基础教改研究工作。


李海林

《李海林 | 画•传》

/孙海帆

1974年盛夏,舟船密布、清澈繁忙的九江龙开河边,一条运煤船缓缓靠岸,连接船与河岸窄窄的跳板上,一位瘦弱的17岁年轻小伙,汗流浃背地挑着百十来斤的两筐煤块,艰难而小心地往返于船上和岸边,身上是黑的,脸也是黑的,他叫李海林。


李海林1982年水粉写生

由于父亲早年因公变故,从九江共大财会专业毕业,却因时局的原因1974年开始取消分配,而在家待业的李海林被组织关照幸运地没有下放农村,“顶替”在父亲单位家属队做挑煤工作,一年之后公司领导的发现李海林有画画特长,又被安排到机关工会从事美术与摄影宣传工作,这份“临时工”的收入虽可以补贴窘迫的家境,但是他总有一种不甘和挣扎,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潜意识里每天都在努力撑开一扇窗,这是艺术之窗,他需要那束光照亮自己未卜的前程。


18岁时的李海林(胡有源素描写生)

李海林在龙开河边长大,自小就在河里玩耍、摸鱼、“划水”(九江话:游泳),水性好的孩子在江河中是“浪里白条”,到了岸上也往往好动和调皮,而李海林还不限于此。


李海林童年照片

在他9岁时的1966年,全国性的“武斗”蔓延到九江,中学生大都分别加入到“井红司”、“红造司”两派大打出手,而李海林也随着“红小兵”们按照居住区域、所属学校和要好程度组成“战斗队”,加入了用拳头、石块、木棍与打架的行列,那时候,他是个“相当翻生的伙板郎”(九江话:很调皮的男孩)。






李海林青少年时临摹的习作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和大人一样,都有一双闪着“绿光”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李海林家住龙开河附近的三马路,这里是交通要道,人杂车多,垃圾遍地,这些垃圾在少年李海林的眼中就是“宝藏”,从中他“发现”了许多可用做燃料的煤渣、木块、树枝,还有“飞马”、“经济”、“壮丽”、“大前门”的烟纸,而李海林的艺术人生,就是从捡回的各种烟纸盒上的图画开始的。







李海林青少年时临摹的习作

热爱来自于天性,童年的李海林对五颜六色、图案丰富的烟纸盒格外好奇与珍惜,捡回后会小心翼翼地撕开压在枕头底下“熨平”,第二天早晨再仔细地清除上面的污渍,并在烟纸盒背面空白处临摹正面图案,而他父母则惊喜地发现,只要他一趴在桌子上画烟标,就安静下来不出去打架了,父母没多少文化,他们此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现在已经站在通往艺术世界的“小过道”上,只是凭直觉知道这是个“喜欢画画”的“伢儿”,父亲感慨地说:“这是李家祖坟冒青烟了!”


李海林13岁画的水墨画




李海林青少年临摹的习作

多年后,执着于美术教育的李海林在他明亮的书斋对我说:“父母的纯朴、本分与正直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尽管那是动乱的年代,但我清醒地知道善良与正义应是终身溶入骨子里的做人原则。同时少年的好战和斗勇对我形成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为弱者两肋插刀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而看书和画画能让人安静下来甚至能改变人生轨迹也是那个时候的最大发现与心灵慰籍。”


李海林(左六)与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专家团吴小京(左四)、胡有原(左五)等在一起

鉴于李海林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和江西高校艺术教学的成就与影响,他退休后被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特聘为专家教授,在此期间他总结多年的艺术教学思考,特邀南昌大学、九江学院等四所高校美术基础教研室负责人,组织团队研究撰写的《结构素描—步骤与解析》大学美术教材已于2019年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在此书的“教材特色”介绍中,主编李海林写道:“结构素描是以结构造型为方向,用概括、简练和精准的线条来塑造形体,辅以简洁的明暗调子,同时注重于物象结构与透视规律的双重表达,并强调其空间的主次虚实关系,有很强的视觉审美语言。”



2011至2023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艺术学教材目录》对本教材的的重点推荐介绍




李海林主编《结构素描-步骤与解析》封面、扉页及内页

2020年由江西省教育厅发文动员各高校推选出三至五门优秀课程申报教育部开办的高校“学堂在线”网络视频教学资源,李海林的原创素描课程在申报中经审核脱颖而出申报成功,特别是在近三四年的网课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全国近一万六千大学生的线上授课好评。



“学堂在线”是由教育部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网络开放慕课免费学习平台,其中《结构素描》课程已纳入其中,学习对象主要是针对艺术设计大一学生和美术爱好者



教材《结构素描--步骤与解析》第二章节的“组合石膏体”示范课稿




教材《结构素描--步骤与解析》第三章节的“水果蔬菜”示范课稿





教材《结构素描--步骤与解析》第四章节的“建造产品”示范课稿

这无论对李海林还是他所任职的学校都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受此影响,本素描课程又被江西省教育厅推选为“江西省老年大学网课终身学习课程”,这一成果的获得也是对李海林在高校教育领域所做的贡献最好的褒奖。








教材《结构素描--步骤与解析》第五章节的“人物头像”示范课稿

而如果用“结构素描”的方式来观察李海林的人生,可以发现,自从十三岁他有幸跟随长他三岁的“画画姐姐”张驰和就职于九江城建局的汪昌炽老师正式学画之后,他贫寒的家庭背景、逼仄的小阁楼和顽皮捣蛋这些“阴影”逐渐退居其次,代之而来的是照进他艺术世界明快和灿烂的绘画之光,尤其是年龄稍长时,当他站上脚手架,准备画“领袖像”的时候,他眼前更是一片光明。


2019年李海林(左一)、胡有源(左四)与徐东林、张驰夫妇在《东方语境-徐东林油画作品展》开幕式


徐东林1990年为李海林所画油画肖像


李海林恩师汪昌炽


汪昌炽1960年代写生庾亮南路《天主教堂》


1978年于广东培训时在简陋的竹屋院内写生的李海林

在“火红的年代”,评价绘画的最高标准就是画大型“宣传画与毛主席像”,这里面有政治标准,即必须画得像,不然什么后果都有可能发生。那时候,九江一众绘画的佼佼者如吴方贵、高岚、曹晓、徐东林、饶国安、孙九斌等老师都是画“毛主席像”的高手,李海林以“后进者”身份,从跟随老师一起画,到在父母单位独立完成,也跻身于这项“既光荣又如履薄冰”的工作行列,这是他15至20岁美术经历中较为“得意”的记忆。




在“火红的年代”中李海林临摹的工农兵形象




李海林青年时的书法习作


李海林青年时的油画写生习作

九江三马路始建于民国初年,这里曾是最繁华的商业地段,李海林生长于此,从小就被浓浓的世俗文化所包围,直到今天,他的九江话还纯正且具有“老味”,也因为深受本地文化的影响,所以当1977年恢复高考时,“实用主义”思想在他脑海中占据了上风,他选择了被招工进入九江炼油厂而不是去考大学,那样不但可以不用家中负担学费,还可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让生活好起来,在当时,九江炼油厂可是个上好的“福利单位”啊!


李海林位于九江三马路的老屋









李海林大学时的书法习作


李海林近日书法习作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文之一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文之二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文之三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文之四

能画好毛主席像加上“家庭成分好”且有“一艺之长”,就表明李海林是“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好苗子,李海林到炼油厂后不久就顺利地调到了厂工会宣传部。相对于纯绘画,宣传部门有许多工作都属实用美术的范畴,如写标语、出墙报、新闻摄影、布置庆典及会议现场,还有厂区园林美化,假山、雕塑的设计与制作等,李海林在这里“拳打脚踢”,干得很欢,也将自己的能力由架上绘画拓展到实景表现。


李海林在九江炼油厂工作期间所画的速写


李海林1988年木刻版画作品《检修的日子》

可在李海林充实而准确地描绘着自己“人生素描的光亮部分”时,一片笔触不清的阴影却在心中挥之不去且面积逐渐扩大,这就是每当他遇到那些因有大学文凭而获得“国家干部”编制的“美术发小”时,总有些许自卑和失落。






虽然当年挑煤炭临时工作很辛劳与疲惫,但李海林始终坚守利用业余时间练习画画,这是他18岁左右部分的头像素描写生

“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稳定且已经成家的李海林此时又萌生了考大学的念头,当时,恢复高考已经过去6年了。想好了就做是李海林的性格,他立刻投入了复习准备之中,结果他抓住了人生中最后一次高考的机会,在1985年以27岁的“高龄”和专业成绩全省第一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带着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李海林终于踏入了专业的艺术之门。


1982年包泽伟(右一)来南昌看望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的九江画友,李海林(左一)、胡友原(左二)、郑益民(中)、徐浩(右二)



李海林在大学期间画石膏像留影






大学期间李海林石膏素描写生习作

回望这段经历,李海林用了两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感恩”,其中他特别要感谢的是当时厂教育科科长蒋含宇先生。蒋含宇和夫人彭淑清来自湖南湘潭,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到韶山学校视察时,正是蒋含宇、彭淑清这对“金童玉女”给伟人系上了红领巾。



2009年李海林专程来南昌看望刚退休不久的蒋含宇夫妇时他们主编的“红色画册”送给以作留念

而因为李海林会画“主席像”,蒋含宇一直对他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所以,在李海林决定参加高考后,蒋含宇给予了他正确的考试路径指引和帮助,当他得知李海林“金榜题名”之后,激动地拥抱着李海林,并嘱咐道“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而这句话正是当年伟人在韶山对少年蒋含宇、彭淑清的教导。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



李海林在井冈山茨坪毛泽东故居前写生


李海林读大学期间水粉写生《茨坪毛泽东故居》


李海林在南昌求学期间水彩写生《南昌中山路》


李海林大学期间水粉写生《北京展览馆》

李海林在大学的四年,中国美术“后文革时期”及“伤痕美术”已进入尾声,“85新潮”裹挟着各种新观念、新尝试和新作品正影响和推动着中国艺术走向当代。在这种情形下,曾经一直以职业画家为梦想的李海林在努力完成学业、不断吸收各种绘画新语言、新形式同时,也透过目不暇接的艺术表象去探究艺术的本质。





李海林大学期间的水彩风景写生习作












大学期间李海林水粉风景写生习作





大学期间李海林水粉人物写生习作

在大学的后两年他受导师邱振中(1998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影响兴趣逐渐从绘画实践开始转向艺术理论,并有些疯狂地阅读美术史论、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有关学科书藉。


2024年5月27日李海林特来看望受邀在南昌主办学术讲座的邱振中教授


邱振中教授当年赠送给李海林的书籍(吴域为邱振中笔名)

而追溯这种疯狂与热爱就会出现九江大中路西门口“邮政报亭”和浔阳路 “新华书店”的“老照片”,那里有每隔一两天都会去这里阅读或购买新出版的《连环画报》、《井冈山画报》、《江苏画刊》等一切有关美术杂志与书籍的青年李海林的身影,那时他经常因为买不起这些画册而在这里流连忘返。



李海林在大学期间所做的版画作品


李海林1982年7月在鄱阳湖写生

李海林说“结构素描”是用概括、简练和精准的线条来塑造,在大学里被同学们称为“美学家”的李海林在仔细考察“美术史论”、“艺术哲学”之后,也“概括、简练、精准”地表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邱振中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论文“试论宋代米芾海岳名言美学思想及其意义”评选为学校年度优秀论文;以当代艺术风格创作的《只有一个地球》》(与同学张远合作)广告招贴画评为江西美术设计“一等奖”;以传统“禅”思想为核心、借用传流各种书法字体为载体的彩拓版画毕业创作《华夏文化》展示了他对东方文化的深思与睿智的阐述,不过,这些尝试和成果却让他清楚地看清了自己艺途“残酷的真相”。


李海林与同学张远大学期间合作设计的 广告招贴画《只有一个地球》


李海林1989年毕业创作彩拓版画《华夏文化》


李海林1989年设计广告宣传画《警钟》


大学期间李海林为多家出版社设计出版封面设计出版了20多项,这是其中的五项


李海林1988年给《微型小说》约稿爱情故事短篇小说里的插图

李海林说:“感谢时代的恩赐,让我也搭上了大学的末班车,尽管当个职业画家画出传世的杰作是我从小的梦想,但个人的现实及教育、工作经历、修养、学识和造诣乃至天份等因素已决定了我很难实现这一人生目标,这和我是否努力无关,在我看来,只要是与艺术教育有关必定将终身陪伴我,带着它去寻找自己的人生——职业美术教育,也是同样有意义的艺术人生价值。”


李海林教授2015年在安徽西递村给学生做示范写生






李海林线描写生小品及步骤分解示意图





李海林人物线描课程步骤解析

带着这种理解和认知,李海林一毕业“不幸”投身于90年代勃兴的市场经济浪潮,走进了装修装饰行业,手绘装修效果图等成了他这一时期“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一份介绍他的资料中写道“李海林在从事装修装饰设计的同时,为九江建筑师、工程师进行软件制图与3D效果图培训。在九江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管理站工作期间,主要负责九江地区 ‘项目经理’资质培训和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图纸的审图工作。”从中可以看到他忙碌而充实的身影。



1993年李海林创作的壁画-春江花月夜

如今李海林的“头衔”有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理事、高级室内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等,这些职称与身份的获得与他直到中年的努力与磨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海林人物钢笔速写示范课稿


李海林水粉头像写生示范课稿




















多年来李海林带领学生校外写生实训时所作的“钢笔建筑风景速写”示范课稿




李海林钢笔淡彩写生示范课稿之一




李海林钢笔淡彩写生示范课稿之二




李海林钢笔淡彩写生示范课稿之三




李海林钢笔淡彩写生示范课稿之四

在和客户、设计师、包工头以及各种装修材料、工地现场打了十几年交道之后,“美学家”李海林又开始思考人生了,得出的结论是:“旧病复发了—还是想画画、做教育”。这样,在2004年,他回归自己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的本职工作,作为引进人才调入九江职业技术大学(原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从事“艺术设计”专职教学,十年后由九江职大与九江美协联合举办的《艺术之恋—李海林素描、速写、书法、摄影作品展》举行,这是李海林50多年艺术生涯的“千言万语”,是一位桃李天下的艺术教师的历程,也是一代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形象阐述。


《艺术之恋--李海林艺术作品展览选》海报


著名画家徐东林老师为《李海林速写》题字


著名书法家崔廷瑶老师为李海林画展题字


当代著名油画家严智龙为李海林老师画展题字


著名书法家崔庭瑶老师在2013年李海林“艺术之恋”展厅签名留念给予鼓励

有人列举了画画的多种好处,诸如“开拓思维”、“愉悦灵魂”、“脱离低级趣味”等等,但也有人说:画画就是一种病,一旦染上无可救药,李海林则认为:热爱绘画也属另一种宗教的信仰。


李海林《艺术之恋》展览开幕式现场


学生在“艺术之恋”的展厅里临摹李海林老师的速写习作

而当参观了画展之后,一位美术圈内的老友中肯地评价道:“看到李海林老师近十多年来全身心投入艺术教育事业,并在教学中所做大量的示范绘画课稿,如其说他是位画家,不如说他是位艺术教育家。’”

在这里,节选《长江周刊》著名记者饶丽华老师为此次画展所作的“艺术之恋”序言《海之深、林之大、心之恋》作文本文的结尾:

这不是一次严格意义上的画展,是时间善良地打量李海林生活的一次回馈。

如果李海林大学毕业寻着艺术这条路,耐心执着地千里跋涉翻山越岭,菩提树下,他或许更多地收获一番成果,可是长江流着流着,在拐角处分支了,他蓄满了一壶水,九曲十八弯,在此意义上,今天的画展又算是游子归来。


他似乎要开疆破土,那丢失的东西要一点点捡回来,我们看见他行书的笔法,汲取宋代的米芾和明清八大山人的遗风,构建了自己的笔墨性格,令人有些诧异有些惊奇,但目光停留处仍可圈可点。


李海林阴刻隶属书书法作品

他的画作一贯秉承着科班大学老师的严谨,这些年的积累不可小瞧。

摄影作品的蓝色系列,那是高空中的梦境,宇宙自然的一种物象,李海林世界里的觊觎成了默默温情,人们笑他飞机舷窗外见怪不怪。艺术家的创造无中生有,李海林每每留心步步记录,而他快门下的瞬间是千山万水得来的不易,他的黄色系列摄影作品,抛却甜腻妩媚的熟悉风景,反其道行之扎根大地,巧妙得之,他的红色系列摄影作品则饱含了浓稠着化不开的美学情绪,沉稳的影像,油画般的色彩,烙下他的指痕。





李海林摄影作品一组

往日之不可追而追,他应该有更好的作品亮相,目前他太沉溺于钢笔建筑风景速写的教辅教学,以为某些滞后时代不利于学生快速成长的东西有更新换代的必要。这是一个大的课题,空间透视,构图法则,形体结构,主次里的虚实关系等,他询问中国名师,发现了这里面的空白,他要舍生取义,面壁十年图破壁,完成在他眼中里程碑式的手绘设计之壮举。

海之深,林之大,心之恋。

在攀登艺术创作之途,李海林曾经交错而过。这次以“艺术之恋”为主题的画展,他终于注视自己,在匆匆的疾走中做了一次停留,我们体验着其中况味,并祝福他叩问艺术最高处。


(本文内容经画家本人授权推送,图文版权归本号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发,在此向李海林老师表示感谢!)

版式编辑:宁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