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小型张最早发行于1956年,《古代科学家》,是第一套小型张。老纪特时期总计发行7枚小型(全)张,发行量最多的25万,最少的仅2万。

从这个发行量可以看出,小型张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收藏来的,并不是为了通信需要,而且为了凸显价值,发行量十分稀少,这也使得最早的这七枚小型(全)张价格高涨,其中有2枚都是万元以上,而其他的5枚也是千元以上的价位。



1965-1977年小型张停止发行,那时的邮票主要是为了通信需求而发行,收藏逐渐退出市场。而到了1978年小型张再次出现,那就是1978年3月18日发行的《全国科学大会》小全张,发行量依旧延续老纪特时代稀少的特点,仅10万枚。1978-1980总计发行小型(全)张13枚,发行量为10-25万,这也使得这一时期小型张的价格较高,几乎都在千元以上价位,远远高于后面发行的小型张。



这一时期为何小型张发行量这么少呢?

第一,1978年小型张恢复发行,发行量是依据老纪特时代的小型张的发行量来指定的,主要为了收藏,发行量相当于现在的短腿。

第二,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我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货币的购买力几乎没有贬值,这也使得小型张面值从老纪特时代到七八十年代几乎没有变化,一般为2元,3元,JT票新增加了5元。当时的工资其实和五六十年代也没有多大涨幅,这使得这些高面值的小型张几乎没有多少人购买,因为太贵了,按照当时的平均工资计算,一枚3元的面值差不多相当于当时十分之一的月工资,按照现在的标准是400元左右。

如果现在让你花400元买一枚小型张,多少你也得掂量掂量吧,更何况是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初期的小型张发行量是非常少的。



第三,虽然到了70年代末恢复了集邮业务,但当时新邮没有预订,完全是放在集邮柜台零售,有的地方则是直接放在寄信柜台零售,小型张的需求量并不大。



到了八十年代初开始随着集邮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小型张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1981年发行的《红楼梦-双玉读曲》小型张发行量涨到了81.85万,这个量已经是1980年《荷花》小型张的3.3倍,尽管如此依旧少于同时期发行的套票,供不应求。

紧接着1982-1986年小型张发行量越来越多,到了1985年的《熊猫》竟然涨到了1266.83万。

市场对发行量是十分敏感的,1985年4月的《梅花》小型张还是291.48万,到了5月发行的熊猫竟然变成了1200多万,立马熊猫小型张跌下神坛,并且还出现了打折现象。好在邮政也看到了发行量盲目扩大所造成的危害,一年之后发行的《白鹤》小型张降至508.82万。

1986-1987小型张发行量继续下降,1987年发行量最少的小型张《敦煌壁画》(第一组)已经降到了329.39万。可惜1988年之后新邮预定量不断攀升,小型张逐渐被纳入到预定中,发行量也越来越多了,到了1990年,千万级别的小型张已经很普遍。

来源:邮海浮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