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柏含
1884年4月8号“甲申易枢”。 甲申易枢指的是1884年就是光绪10年的4月8号。慈禧发布懿旨,把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免职。
这一年是农历的甲申年,所以叫“甲申易枢”。甲申易枢堪称是晚清政局一个特大变动。在慈禧太后一手策划之下,恭亲王奕欣退出了中枢,后来还清朝奕譞”主政。还带动了远支宗室庆“亲王一筐”的崛起。
恭亲王奕欣就是“鬼子六”,他嫂子就是慈禧,这算是晚清皇室里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在咸丰11年1861年,咸丰死在热河的避暑山庄,两宫皇太后和27岁的皇叔恭亲王奕欣联手发动政变,废掉之8个顾命大臣,改由太后垂帘听政。
而奕䜣被封为“郑王”,把持军机处和新设的总理事务衙门之后,一直到1884年,就是说从1861年到1884年,包括84年的前3个月,清政府行政中枢的领头人一直是恭亲王奕欣。被认为他是兄弟里最有能力和眼光的人。甚至当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皇帝不是跑了吗?联军就火烧圆明园,当时留在北京处理残局的就是这位恭亲王奕欣。
恭亲王奕欣和洋人周旋谈判。为何退兵?后来湘军出奇在满清的执政层里恭亲王赏识和支持曾国藩的是肃顺,就是那个顾命大臣。肃顺后来到恭亲王执政之后,还是支持湘军、淮军就平定太平天国了。
另外,他和外国人打交道,也看到了世界发生剧烈的变化。 所以他也努力推动学习西方军事的装备,什么工业的技术,近代的教育洋务运动这套。最后,有一个所谓同光中兴这个局面应该说和他是密不可分的。当时这个所谓“同光中兴”,洋人外国人对他的评论也很有意思。
美国驻华的外交官”和平角”就说。作为一名执行防御保守外交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鹤立鸡群,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明白清帝国将来的命运和当前存在的自身的弱点。现在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没有任何一个像他那样阅尽沧桑,重任在肩。
对于他的评论奕䜣自幼聪明,剑术、诗词、文学、武术皆精,年轻时被视为道光皇帝继承人的有力人选。所有这些特点他都能根据需要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曾国藩对他评价挺高,说他聪明。
但当时他的处境确实也很糟。中国是在一个大的这个历史转型期,他还算是有一些新的观点,就是这个奕欣如果拥有权力,办事不拘小节,处理很多政务的时候,往往是独抒己见,大权集于一身。所以咱们现在揣度他看得上慈禧太后吗?
所以他主政之后不久双方就有正面的冲突,就有矛盾。最著名的同治4年3月初四就是1865年,双方就吵起来了,
你能革我职,不能革我皇子。慈禧盛怒,后来大家就劝调解,最后就拉倒过去了,翻过这一片儿。但是议政王称号到这儿就给免了,言而总之,矛盾冲突不断了。
恭亲王算是推动洋务事业包括出洋考察了解西方,办江南机器制造局福建船政,推动同文馆学习西学课程,派幼童到美国等学习深造。但是后来经历风雨之后,可能产生所谓卷政治谈,他懒得干了开始自保,把国务管理的日常工作交给军机大臣“文祥”。
光绪2年,文祥死了。当时“沈桂芬”是汉族的军机大臣,等于说取得很大的话语权,到了光绪7年除夕,他也死了。军机处有另一个军机大臣叫“李鸿藻”。
中法战争当时已经爆发清军在越南丧师失地,打了败仗,朝野震惊。当时有个叫“圣域”的有个折子,就攻击攻击“李鸿藻”他是军机大臣啊。而且李鸿藻推荐的这个前敌的将领打败仗了,所以要承担责任。
问题在于恭亲王作为首席军机大臣,肯定也得承担责任。 这个圣御本意是敲打敲打军机处,也许是推动一下这个事情,大家做做批评,自我批评可能就过去了。但是没想到五天以后,慈禧太后拿这个做文章,他的批复让大家大吃一惊,说军机处全体“下岗”。按照他的想法,拟定了一个圣旨,指责恭亲王这帮人,军机大臣不思进取,地位很高不干事儿。
怎么处理呢?恭亲王奕欣闹病回家养着吧,你有病我有药家呆着去。还有其他一干人等,有的是降了两级调用,有就是保留个职务,回家歇着去等等,还有的被革职。
同一天她宣布组建有礼亲王教室度,他要户部尚书额勒和布等等一帮人组成一个新的军机处。咸丰帝死后奕譞与恭亲王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之后宣布军机处遇有紧要的事儿。这样醇亲王奕譞为首的新的行政核心就组成了。
这就是清史上很著名的“甲申易枢”。
(作者:剧柏含 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