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老家,我妈提起了村里跟我一般大的小林。
说是小林如今在大城市做生意,混的风生水起,很有出息。
更关键的是,跟小时候相比,现在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
我妈说,小林那时候多叛逆,不管是上学、工作还是娶媳妇,都跟自己父母对着干。
原先小林父母一提起自己的儿子,张嘴闭嘴都是养了个白眼狼,以后肯定不孝顺。
可如今呢?颠覆了大家的想象。
前段时间小林母亲生了场大病,小林顾不上工作,从外地赶回来,就要接着妈妈去大城市治疗。
老人家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愁得慌,怎么劝都不愿去。
小林没办法,从外地请了医疗团队,每天守在病床前伺候,白天照顾吃喝拉撒,晚上呢又开始忙工作。
一个来月下来,人消瘦了一大截,可嘴里却没一句怨言,别提多孝顺了。
其实,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
越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就越孝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可能背后的原因,会让不少父母“破防”。
01.有出息的孩子,边界感清晰
在不少父母眼里,所谓的“孝顺”,就是要时刻保持乖巧听话,不能违逆和反抗。
可实际上呢,孝顺并不等同于愚孝。
而那些有出息的孩子,往往能建立健康的家庭边界。
简单来说,他们孝顺,但绝不会愚孝。
就像演员黄磊,之前就在采访中提到,他会定期回家看望父母,但不会让父母过度干涉自己的生活。
可能对于绝大多数父母而言,如果自己的儿女,时常把这种暗含距离感的“表达”挂在嘴边,难免就会觉得儿女不近人情,甚至是冷漠、生疏。
但事实上,这种“有距离感的亲密”,反而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而那些有出息的孩子,通常经济独立、思想成熟,又能很好的平衡“孝顺”和“自我”。
有时,虽然一些话让老一辈人听起来不那么舒服,比如总会强调不要太掺和自己的事情,甚至会劝导父母跟亲戚朋友保持距离和界限,但是却每每能在关键时刻,显示出自己温情孝顺的一面。
02.有出息的孩子,凡事都拎得清
所谓“拎得清”,指的是能理性看待家庭关系,不情感绑架,也不盲目牺牲。
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过得穷困潦倒的家庭,都缺乏“拎得清”这个特质。
也正因如此,通常更会显得世故计较,更擅长权衡利弊。
尤其是那些兄弟姐妹比较多的家庭,如果大家都过得一般,很容易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心生嫌隙,出现摩擦和冲突。
可能平日里大家都相处的很融洽,可一旦涉及到切身的利益问题,就会立刻变一副嘴脸。
甚至会把“孝顺”的美德,抛到九霄云外。
但是有出息的孩子呢,往往认知层面,更加系统明确。
他们明白家庭的正确排序,会以自己的小家为主,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层,保证在家庭基本盘稳定的情况下,对延伸开来的“关系”,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这类人,面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但一定会保留底线,不会像“扶弟魔”那种没有原则。
可能对老一辈父母来说,并不喜爱这样的孩子。
但事实上呢,那些真正可持续的孝顺,往往是儿女能力和意愿的结合。
有出息的人,拎得清,生活中少了纷杂琐事的侵扰,自然就过得好,也会明确自己的责任,愿意去尽孝。
03.有出息的孩子,责任感很强
哈佛大学原先追踪调查过一批成功人士,结果发现:
他们普遍具备“主动承担”的特质,比如愿意为家庭付出、照顾父母等。
而之所以如此,也很好理解。
像是成功有出息的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比如在学业上,或者家务上。
久而久之,这种锻炼会让他们更懂得“付出”的意义,也更能学会换位思考和共情能力。
但在生活里,有不少父母习惯于用“宠溺”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试图通过自己一系列的付出和爱,给孩子提供保护,为成长护航。
可问题是,当孩子成长于过度保护中,就往往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养出依赖心理,甚至慢慢地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
所以说,父母一旦过度的宠孩子,往往会削弱他们的责任感,甚至让他们变得不求上进,变得碌碌无为。
而有出息的孩子,一定遭遇过更多的挫折和挑战,也承载了父母的意志与期待。
那么,他们也因此收获了责任感,当然就会对父母很孝顺了。
其实,儿女孝顺,本就不是“乖巧懂事”这四个字的狭义解释。
就比如那些有出息的孩子,可能在小时候,彰显了自己叛逆和不服管教的一面。
但是也正因为这种特质,让他们敢打敢拼,最终收获成功。
甚至于到最后,他们会用自己的独特方式,为自己的父母的晚年,书写真正的“孝顺”。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越有出息的孩子,为什么越孝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