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登革热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1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传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近几年来,登革热有扩大流行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造成该病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地区扩展。调查还显示,花斑蚊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病毒在蚊体内增殖活跃,病毒的毒力增强。人口大量流动及现代化交通则会造成登革热的远距离扩散。



(登革热传播途径)

2

登革热的特点

登革热传播速度快,通常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感染大范围的人群,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疾病负担。目前,登革热无特效疗法,亦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


症状1:突发高热

发病比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1-2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

症状2:“体痛”

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症状3:“发红”

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症状4:“皮疹”

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皮下出血点等,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3

预防和治疗登革热

要点1:防蚊灭蚊

登革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只要不被蚊子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

  • 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 登革热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还应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要点2:清除居家积水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家居环境的小型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长与繁殖,预防登革热。

  • 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

  • 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


  • 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 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幼虫的缓蚀剂。

要点3: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花斑蚊”叮咬后,一般经过5~8天的潜伏期,突然发病。发热是登革热的一大特征,不规则热或于发病2~4天后下降,经过1~2天后再次发热。另一特征是痛,包括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登革热病人于发病后3~6天出现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四肢躯干或头面部的皮疹。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编辑:黄柱

复核:龚耀东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

内容推荐

“花都发布视频号”内容推荐

“花都两会”系列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