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南津街派出所驻所调解室,每天上演的“剧情”比电视剧更跌宕——婆媳争执的哭喊、劳资纠纷的怒吼、债务缠身的咒骂……这里没有法槌的庄严,却有一群调解员用耐心与智慧,在情绪的“火山口”浇灌理性的清泉。自2019年成立以来,这间30平方米的调解室已化解矛盾纠纷4606件,成功率高达97.1%,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
4月3日上午,一场劳资纠纷让调解室“硝烟弥漫”。工人老张怒拍桌子:“干了活不给钱,今天必须给说法!”老板老王冷脸回应:“没钱,爱咋咋地!”一米八的壮汉与沉默的欠债者对峙,空气几近凝固。调解员黄利娟却径直走到两人中间坐下,任由双方咆哮半小时。待声浪渐息,她递上两杯温水,分头倾听工人养家的不易、老板周转的艰难,最终促成和解:老王先付部分工资,余款限期结清。
“吵累了,才能听得进道理。”黄利娟的同事艾臣道出秘诀。调解员常被口水“洗脸”,却始终如河隔开两座火山,将怒火化为青烟。
2019年3月19日,合川区南津街街道办事处驻南津街派出所调解室正式运行,“驻所调解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解决法律疑难问题。调解室现有专职调解员11名,包括专职律师和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由1名专职调解员担任组长,牵头负责“驻所调解室”的日常工作运行及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等。
法律科班出身的黄利娟曾单日处理21起超市欠款纠纷:某超市拖欠21家供货商20余万元货款,新老板拒认旧账,供货商们集体寻求派出所解决。黄利娟与同事刘颖一边安抚情绪,一边联系远遁的原老板:“逃避不是办法,诚信才是生意根本。”经3天斡旋,原老板现身签下21份分期还款协议。供货商紧握调解员的手:“电话打不通,还是你们有办法!”
“5块钱的事不小!”艾臣处理过更“荒诞”的纠纷:张某因怀疑20元买的鸡菌粉变质,与摊主蒋某闹至堵路。艾臣以案说法,最终蒋某退还5元,双方握手言和。“鸡毛蒜皮不疏导,就是社会隐患。所以‘小事’非小,调解工作就在日常点滴中进行。”艾臣对自己的工作这样总结。
调解室11名专职调解员中,有律师、前国企信访工作者,也有像黄利娟这样的法律科班生。他们深谙“共情”之道:既要当心理抚慰师,又要做法律“翻译官”。
“吃得亏,打得堆。”黄利娟总结调解心法。面对超市欠款案,她连续3天听21名供货商哭诉;处理夫妻反目,她化身“树洞”接纳双方怨气。而艾臣擅用“情理法”三线并进:讲法律后果、谈人情冷暖、析利益得失,让当事人从“争一口气”转向“寻一条路”。
“万家安宁,始于微末。”驻所调解模式将“被动接警”转为“主动化解”,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从劳资冲突到邻里积怨,从5元争执到20万元债务,调解员们用11796次法律咨询、152件疑难案件攻坚,将矛盾消弭于激化前。在这间30平方米的房间里,每一次握手言和,都是对基层“善治”的温柔破题。(文/王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