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大理大学古城校区樱花盛放、游人如织。借助校园开放日,药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云南省滇西抗病原植物资源筛选研究重点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们热情地介绍白族医药文化知识、赠送白族药用植物图书,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感受传统医药文化的魅力。


“羊角天麻不是天麻,而是漆树科九子母属的植物;长在高山草原上的十字花科植物高河菜,在大理常用来腌作咸菜;还有五加科植物梁王茶,是大理当地特色的清热茶饮……”实验室负责人、海归博士姜北教授一一介绍,“这些都是白族民间广泛应用的植物药,经研究,均证实有较好的抗疟作用。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民族医药进行系统性的挖掘与整理,并开展创新性的研究。”


(羊角天麻植株)


(羊角天麻,因其根状茎形如羊角而得名)

滇西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也有着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医药文化,极具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前景。从2008年开始,云南省首批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姜北博士就以大理大学药物研究所为平台,带领团队开展滇西特色植物与滇西少数民族医药相结合的研究。


(科研团队在洱源调研)

研究伊始,就遇到了一项困难,白族有语言无文字,缺乏文献资料,必须从最基础的收集整理工作开始。于是,科研人员们走出实验室,一面深入白族聚居区,遍访白族民间医生,一面跋山涉水,在山野间寻找药用植物。

近十年时间里,他们拍摄了十万张以上的植物图片,采集了大量植物样本,鉴定了数百种白族药用植物,行程累计数万里。给植物建库的同时,编辑整理图文资料,先后编写了《白族惯用植物药》《白族药用植物图鉴》《白族特色药用植物现代研究与应用》三本兼具专业性、科普性的图书。


“白族世代靠手传口授继承了本民族的医药文化遗产,民间蕴藏着丰富的单方验方、家传秘方,这些民族医药文化如果不及时挖掘记录、加以保护,过几年后有可能就消失了,我们完成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尽可能地把白族药摸清家底,造成图册。”姜北说,“另一方面,同一种植物在各地叫法不同、同样的叫法对应不同植物的现象在民间十分普遍,科研人员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给这些植物验明正身,把一种植物的分布情况、白语名称、民间选方、现代研究、成分和药理等梳理清楚,评估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立足大理、辐射滇西。在三江并流地区,从峡谷到高山,海拔落差几千米,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多年来,团队成员的科考足迹遍及高黎贡山、玉龙雪山、白马雪山、碧罗雪山等名山大川,建成了滇西植物样品库,目前已收集植物近1500种,涉及约200科、近800属,制备入库植物提取物样品近3000个。“以黄芪这个大家族为例,黄芪属的植物在云南有近50种,绝大部分分布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我们的团队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并做了化学成分研究。”姜北说。


(黄芪标本展示)

完成了全面调研、整理编纂、建库等基础工作,针对滇西药用植物的现代性研究也就有了基石。在不断地深入研究中,科研人员也对传统药用植物产生新的认知,逐渐找准了抗病原这个研究方向。2021年,大理大学药物研究所成功创建为云南省滇西抗病原植物资源筛选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抗寄生虫、抗立克次体以及抑制耐药致病菌活性样品筛选、有效成分分离鉴定、药理机制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白族民间药材“倒钩刺”)

大理地区的居民有吃生皮生肉的习惯,过去,白族民间广泛使用俗称“倒钩刺”的蔷薇科植物三叶悬钩子治疗和预防旋毛虫病。姜北教授带领科研人员通过开展“白族抗虫药用植物倒钩刺开发应用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近年来,团队中不断涌现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申请了多项专利,接下来我们在继续探索创新的同时,还要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姜北教授表示,“每一种植物都蕴藏无限可能,我们希望把民族医药挖掘好、传承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段苏航 秦蒙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