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是中华民族医学的智慧结晶,在当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时期,推动经典名方的科学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苓桂术甘汤和济川煎作为传统代表性方剂,在眩晕和便秘的治疗中体现了“病证结合”的理念。尽管如此,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在理论上的融合存在障碍,在临床研究设计中,如何将经典名方的个性化辨证施治与西医的标准化治疗方案相结合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难题。此外,术语表述上的中西差异也使得跨学科沟通和疗效评估变得复杂。

为了给这些难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本期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焕芹教授和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任芳教授,就中西结合治疗的难点、痛点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探讨在科学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应如何平衡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互补与冲突。


,时长

“病证结合”理论在眩晕治疗中的应用

打造“中医证候下的病证结合”理论强调在明确现代疾病诊断(病)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证),而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应用。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能够改善体内水液代谢紊乱。从而缓解因脾虚湿困”引起的眩晕症状。李焕芹教授指出,苓桂术甘汤主要适用于3类眩晕,针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眩晕,苓桂术甘汤可以改善迷路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苓桂术甘汤不仅可改善迷路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速度,还可通过改善血液性质,抑制血栓形成,减少红细胞聚集,降低血黏度,进而减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生;面对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苓桂术甘汤可减轻内淋巴积水扩张血管,改善耳部供血,促进脑血流量供给,进而缓解眩晕症状。

苓桂术甘汤通常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每日1剂,分2次服用。李焕芹教授建议,苓桂术甘汤的使用应结合现代医学和中医原则进行个性化调整,剂量也应根据患者情况有所改变,根据证型可加减药材,如肝阳上亢者可加天麻、钩藤。此外,针对如何提高证据等级,李教授强调,需要开展双盲、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确定最佳剂量、疗程及适应人群及作用机制等。同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优化制备工艺,可确保制剂质量,也可为该方的推广使用打下基础。

经典方剂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济川煎作为治疗便秘的经典方剂,其成分可调节肠道水分和神经,加速肠道蠕动,进而缓解便秘症状。同时,该方还可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间接缓解便秘。任芳教授表示,济川煎主要适用于3类便秘针对慢传输型便秘,济川煎可增加肠道C-Kit表达、增加肠道中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数量、调节神经递质,从而改善Cajal间质细胞数量及功能,促进小肠运动,实现调节肠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稳态、恢复肠道动力功能的目的;对于正常传输型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济川煎可调控脑/肠细胞UPRmt,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结肠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从而修复平滑肌细胞损伤,维持肠动力调节功能;对于排便障碍型便秘,济川煎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患者焦虑情绪盆底肌群功能,减轻便秘症状。任芳教授说道,济川煎既适用于传统煎煮方式,也可制成颗粒剂、胶囊剂等。此外,济川煎可与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结合,有助于增强疗效。

任芳教授指出,尽管关于济川煎的疗效和安全性已有初步RCTs研究证实,但样本量有限,缺乏统一标准。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RCTs,以明确其疗效和适应证。机制研究方面,虽已初步揭示部分作用机制,但具体分子机制尚待阐明。建议利用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等现代技术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在长期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估方面,尽管济川煎被认为相对安全,但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仍需进一步验证,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和特殊人群。

中医药技术的创新传承与诊断融合

在综合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经典名方的创新、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焕芹教授强调,综合性医院应推动经典名方的创新、传承与发展。首先,要注重理论研究与传承,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如“辨证论治”“君臣佐使”,以理解其组方原理和治疗机制。其二,要传承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通过师承教育、学术交流等方式传承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其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促进年轻医生学习和运用。

任芳教授补充道,综合性医院应将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例如,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利用神经影像学确定病变部位,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同时,通过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验证经典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例如,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可改善患者预后。

中西医结合实践中术语的整合与创新

在综合性医院,西医团队在使用经典名方时,常面临说明书表述不清晰的问题。任芳教授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法,包括:统一术语翻译,通过专家共识和标准化翻译确保术语一致性;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用西医术语解释中药作用机制;整合循证数据,收集临床数据和药理研究结果,确保信息有循证依据;参考临床实践指南,结合西医指南给出明确的使用建议。例如,明确指出适用情况和预期效果。任芳教授指出,探索“中西结合”的功能主治表述模式,关键在于优化双语描述。建议在药品说明书的过程中,同时体现中医和西医的功能主治描述。

李教授进一步补充,在临床应用建议方面,说明书应给出具体的临床处方建议,包括适用人群、剂量、疗程等。对于某经典名方,可以明确指出其适用于特定的西医诊断,如“适用于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建议每日服用2次,每次10克,疗程为4周”。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可以提供详细的使用建议和注意事项。例如,对于儿童使用某些经典名方,可以明确适用年龄范围和剂量调整方法。

小结

苓桂术甘汤和济川煎的临床应用展示了“病证结合”理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价值。两方通过调节水液代谢、改善微循环和调控肠道菌群,精准干预疾病如眩晕和便秘。然而,中西医结合仍面临理论融合、研究方法和术语表述等方面的挑战。突破这些困境需要借助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来解析其作用机制,并通过高质量RCTs验证其临床适用性。此外,推动功能主治的“双语化”表述和构建兼容的疗效评价体系,是促进名方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步骤。未来,中西医结合需深度融合现代医学技术,以实现优势互补,为复杂疾病提供更高效、科学的解决方案。

专家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李焕芹教授

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仲景国医优秀传人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北京针灸学会理事

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针灸学会第一届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完成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参编著作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专家简介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任芳教授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中医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曾任301医院首长保健专家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市慢性肺部疾病学术联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睡眠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2篇,主编专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5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