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的一则招聘信息,直接把“精英教育”的幻觉撕得粉碎。

全国10城、14所顶尖高校联合招聘,收到了将近120万份简历。数字足够震撼,也足够扎心。粗略一算,10位HR需要400天才能筛完所有简历。更扎眼的,是中核今年预计录用仅8000人。换句话说,简历进来的那一刻,淘汰率就已接近99.3%。



场面残酷到不需要修辞。每一页简历背后,是十几年题海战术的代价,是父母倾家教育投资的结果。但在这场博弈中,连“985”“211”的头衔都不再能带来确定性。精英光环,在120万分之一的概率前黯然失色。

中核的招聘页面,甚至配了一个“星星眼”的表情,像是在炫耀:你看,多少人挤破头想进来。企业的底气,成了求职者的焦虑来源。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趋势。



问题不在中核,也不在大学生,而在被“鸡娃”模式架空的教育逻辑:把考大学当作终点,却在毕业那一刻猝不及防。

2025年,预计有1222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较去年新增43万。岗位增长跟不上人群扩张,学历贬值直接下沉。求职变成一场“精英内卷”,每一个简历投递前都要先自问:我够格吗?



“毕业即失业”,从一句冷笑话变成真实写照。无数被“精英教育”锤炼出来的孩子,最终还是走向了客服、餐厅服务员、进厂打螺丝的岗位。不是这些职业不体面,而是曾被灌输的“读书改变命运”路径,正在失效。

香港家长花6000万培养三个“天之骄子”,结果一个失业在家,一个薪资微薄,一个靠父母补贴生活。精英教育的代价,没能换来哪怕一个能独立生活的成年人。这不是个案,是普遍现象。




传统“鸡娃”模式的核心逻辑是:高投入=高回报。但现实正在说“不”。一代人被困在“高考—大学—失业”的闭环里,鸡血打到尽头,换来的可能是“灵活就业”。

教育动向已经发生转向。“双减”、高中双休、中考改革……一系列政策暴露出国家层面的信号:刷题型人才不再是重点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天赋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拿高分的应试机器。



问题是,大多数家庭还在沿用旧地图走新路。疯狂补课、买学区房、报特长班,赌上家庭全部资源,只为把孩子送进大学。但大学早已不是护身符。没有技能,没有资源,单靠学历,已不足以站稳脚跟。

“十年寒窗苦读,毕业后连分母都够不上。”这句话刺耳,却真实。普通家庭需要新的策略。

不是不鸡,而是别“盲鸡”。不是反对读书,而是拒绝把“读书”变成唯一的解法。

如果孩子本身有学术天赋,那当然值得投入;但如果孩子在学习上痛苦挣扎,继续加码,只会双输。与其把几十万堆进刷题机器,不如转向实际能力的培养。技术、兴趣、品格,才是抗风险的底层资产。

储殷讲过一个案例:北京朋友的孩子成绩一般,补课补到抑郁,最后家长选择放弃内卷,把钱存下来给孩子未来生活打底。比起“鸡出废娃”,不如“平稳收场”。



很多家长还在幻想:只要孩子够努力,就能“赢在终点”。但现实是,终点线早已被重画。拼命刷题,可能换来的不是体面的工作,而是月薪三千的底层岗位。

鸡娃,不是原罪。但盲鸡,是陷阱。

中核“120万简历”事件,不只是一次招聘现象,而是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学历贬值、岗位紧缩、人才筛选趋于精准的时代,教育投资必须理性,路径选择必须清晰。

否则,倾尽所有,也换不来及格的人生剧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