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怕厌世,哀莫大于心死,身死可矣。最大的悲哀是你的灵魂死掉了,你身体死掉了不要紧,灵魂死掉了,那是根本性的死亡。
因为使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这句话很深,是宗教范畴内的话。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
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成人怕厌世,小孩怕厌学,但是现在厌世的人真的不少,厌学的人也不少。
小孩子厌学,父母就紧张了,父压力大的不得了:“这么小的孩子不上学,怎么办?”今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厌学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厌学”这个词不准确,“i hate you”就是我厌恶你,但孩子不愿意上学了,他不是厌恶学校,他是害怕去学校,“我害怕去学校,”而不是“我厌恶去学校。”因为害怕才厌恶,害怕才是根,应该叫I'm afraid to go to school,我恐惧去学校,我害怕去学校。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怕去学校?
我曾经帮助过重庆的一个女孩子,她怕去学校怕到什么程度?父母开车把她送去,车停在校门口,这女孩子死活都不下车,她觉得下车太恐惧了,因为下车就意味着要走进校门。
还有山东东营的一个男孩子,父母把他带到学校门前,说:“你走吧,你进去吧,勇敢一点。”他就定在马路上,一点都动不了了,你怎么说他都动不了。他可以在学校门口站一两个小时不动,就是不愿意踏入校门半步。
那么,恐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恐学有这么几种情况,就恐惧的对象来说:
第一,就是学习,学得太苦了,学得太难了,孩子内心里有阴影。
你做任何一个事情,如果没有价值体验和快乐的情绪体验,又得不到奖赏。这种行为绝对不能维系,这种行为一定要中止,因为维持下去,对个体就是一种伤害。
我们做任何事情,第一是价值体验,“哦,这个有意思,这个有意义,我做它。”孩子们认识不到或者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他就不想学了。第二是良好的情绪体验,很快乐。当我背一篇古文,很快乐,觉得这篇古文很美,给我展示了非常美的意境,或者语言非常美,或者思想情感非常美,我就愿意背它。
没有价值体验,没有良好的情绪体验,人从事任何一种行为都是痛苦的。没有愉快体验,那就是不良的情绪体验,没有价值体验,那就是迷茫、空虚。
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学得非常艰难,体验不到快乐,慢慢地就厌学了,这是对学习对象恐惧而造成的厌学,这种情况最普遍。
兴趣转移
第二,就是对人,一坐到教室里就恐惧,就害怕。
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恐人症,也就是社会恐惧症。他在人多的场合,非常地不放松,羞怯,紧张。这是对教室的一种恐惧,对人群的一种恐惧。还有,就是跟老师或者跟同学产生了矛盾,或者被霸凌,被欺负,对人产生了恐惧。
第三,就是兴趣转移,喜欢上了游戏、早恋了。兴趣转移了以后,对学习自然就没兴趣了。
人的心理活动永远只能有一个主题,这就叫“心无二用”。当一个主题建立起来,必须反复地强化它,这叫正强化,强化的前提就是有快乐的情绪体验和对行为价值和意义的再度认识。那么,这种行为就得到了正强化。
如果是负面的情绪体验:哦,太苦了,我太累了,哦,太烦了,哦,太不舒服了……那么那就是负强化,那这种行为的动机就要减退,行为发生的频次就要减少。
第四种厌学,它不是根本上的一种厌学,厌学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而根本是有了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也非常多。
比如说,有了焦虑症,有了抑郁症,尤其是有了抑郁症。抑郁症会四减,四减四变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哪四减?快感体验减退、热情减退、兴趣减退、动力减退,一个孩子如果有抑郁,他真的是不想学了,或者是学不动了。
这是厌学症最常见的四种原因,基于我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这个总结是很系统的。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如果大家有心理咨询需要,尤其是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可以向我咨询(+VX bywj196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
喜欢本文请点赞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