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至31日,以“创新法律服务交流合作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在福建厦门举办。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现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正以法治为帆、创新为桨,奋力书写涉外法律服务的崭新篇章。值此“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启幕之际,福建司法行政系统的实践成效犹如一扇窗口,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法治护航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径。

立足顶层设计

构建法律服务枢纽

在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在为外资企业办理商事登记。企业只需完成简单流程便能领取营业执照,随即开展一般经营活动,实现“准入即准营”的无缝衔接。这一高效便捷的商事服务背后,是福建省近年来法治建设系统性布局的成果。

近年来,福建主动对标先进,打出一套法治建设的“组合拳”。司法行政系统发挥统筹职能,将涉外法治工作纳入法治福建建设“一盘棋”,每年确定重点举措列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工作要点,形成各部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福建针对性出台自贸试验区条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登记制度。在福州片区,某中资企业凭借“离岸贸易”创新政策,成功拓展中东市场,年贸易额突破亿元大关。

“法治化营商环境能够为各国经济交往提供更加便利、安全的条件,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经贸合作。”武汉大学特聘教授黄惠康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说道。

为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福建省司法厅制定出台《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法治服务保障重点举措》,提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完善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机制等多项措施。

2022年施行的《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更是增添了许多创新亮点,其中专门设置“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条款,旨在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便利化的法律服务与法治创新示范区。如今,海丝中央法务区作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已累计引入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或项目超260个,汇聚法律服务和泛法律服务机构4000余家。其中,2030家入驻“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为“走出去”企业搭建起“娘家门口”的“国际法律朋友圈”。

从制度设计到实践落地,三级联建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出了具体诠释。由省、市、区三级司法行政部门携手打造的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累计为1.5万余家企业、超百万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法律服务。


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在公平竞争环境培育方面,福建同样走在前列。走进省司法厅的福建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工作专班,迎面而来的宽大屏幕上,全省行政执法动态尽收眼底——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等数据实时呈现。全省48个领域3800余个执法单位的执法信息在这个全国首创的省级统建行政执法平台上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某外资企业负责人陈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以往应对多部门检查常感分身乏术,如今通过平台一次完成,效率提升肉眼可见。”

公平竞争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土壤。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严格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于2024年出台《福建省促进公平竞争条例》,对涉及民营经济、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以及外商投资领域法规规章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

为助力民企扬帆出海,福建还推出多项“护航”举措,包括建立涉外律师人才库、开设“一带一路”法律诊所等。同时设立全国首个反垄断审查合规辅导中心、福建省域外法律查明中心、福建省国际商事海事法律咨询平台等,试点开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

创新解纷机制

优化商事海事生态

出海做生意,遭遇风浪无法避免。很多企业反映,境外维权难,主要难在官司难打。“诉讼耗时长、费用高、程序复杂。”一名企业负责人说,“一场官司打下来,不仅企业伤筋动骨,合作也没戏了。”

在应对商事海事纠纷时,及时止损、长效合作是企业的核心诉求。近年来,随着闽商、闽企出海日益活跃,法律服务保障也不断跟进完善。着眼企业维权的难点和堵点问题,福建着力推动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等有效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商事海事纠纷探索最优解,并推动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与国际规则接轨,为全球贸易和航运提供稳定、可信的纠纷化解生态。

2024年7月,一起由当事人自助委托、标的额2亿元的股权回购纠纷案,在厦门市海丝商事海事调解中心(下称“中心”)成功化解,并由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厦门中院”)进行司法确认,实现“调解+执行”全链条保障权益兑现。


海丝商事海事调解中心与国际争议解决及风险管理协会签约仪式

这起案件系目前国内标的额最大的商事调解成功案例,也是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的生动示范。

据悉,该中心由厦门市律协发起设立,组建96名由行业专家、高校教授及资深律师组成的调解员队伍,吸纳厦门市27家律师调解工作室作为中心成员单位,面向境内外企业提供专业调解服务,并与厦门中院、厦门海事法院、市司法局及厦门仲裁委签署五方合作框架协议,联手共建全链条国际商事海事纠纷解决体系。

中心的成立和实践,是福建省积极向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迈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福建聚力专业机构建设,推动在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成立福州国际商事仲裁院,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在海丝中央法务区泉州片区启动运行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在厦门先后落地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海上丝路仲裁中心、推动成立厦门国际仲裁院、金砖国际仲裁中心等专业化机构。

平衡效率和效力,仲裁以专业性、国际执行力和程序灵活性成为商事海事纠纷的优选机制。2023年8月,福建发布全国首部临时仲裁指南《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为企业等经营主体在自贸试验区通过选择临时仲裁解决争议提供规则和操作指引。

随着临时仲裁制度完善和国际合作深化,涉外海事商事争端解决“福建模式”效应不断凸显。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全省仲裁机构累计受理涉外案件1918件,涉案标的达168亿元。

培育人才矩阵

助力闽企逐浪全球

印尼市场的专利侵权纠纷,曾让福建某电子公司一筹莫展。关键时刻,福建拓维律师事务所律师团队的介入,不仅厘清了印尼知识产权法规与中国法律的衔接点,更依托对闽商文化的深度理解,成功促成双方的和解。该案最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典型案例。

面对全球化浪潮中法律服务的新挑战,福建省司法厅瞄准涉外法律服务的短板,精准施策,制定出台《福建省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对外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税收等领域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举措。

2024年,结合福建作为海丝核心区的特色,省司法厅举办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暨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培训班。培训课程不仅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融入海丝文化、国际贸易惯例等内容,进一步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福建省涉外律师人才库已经扩容至218人,其中43人跻身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录。


泉州市组织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训班

“文化融通”,是福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的“独门绝技”。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当地的闽籍律师事务所以通晓闽南语、印尼语或马来语等的双语团队,为闽企搭建起一座座通往国际市场的“法治桥梁”。而厦门大学法学院等高校的特色课程,如“RCEP成员国法律实务”,则为学生们同步分析东盟国家法律文本、福建民营经济特点及侨商文化传统提供宝贵平台。

据介绍,目前已有5家福建律师事务所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或联络处,业务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就像福建的“铁观音”,既要保留本土的茶香,也要适应国际的水温水质。在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上,福建注重融入本土特色,依托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建设全国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研究确定“涉外海洋法”等11个具体建设方向,打造了一批专精实新的特色课程,探索有福建特色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此外,福建还主动搭建涉外业务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海丝法治论坛、“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等机制,促进国内外法律服务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本次“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下称“论坛”)的举办,便是一次生动实践。论坛主办方表示,论坛聚焦法律服务与共建“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仲裁与“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人工智能与涉外法律服务的创新与实践、商事调解的国际发展趋势与中国方案等议题,通过务实交流,在法治共识、合作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主席王俊峰表示,联盟将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法治互鉴与合作,为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提供坚实法律支撑。

法律服务是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福建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创新涉外法治服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福建智慧,让法治之花在开放浪潮中绚丽绽放。(文/胡苏婷 余晶 何静雯 图/福建省司法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