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新网原创】
前一天,长城商用车刚刚发布搭载Hi4-G超级混动技术的重卡,第二天,就来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讲述长城对于进入商用车领域的思考和行动。
日前,在百人会“商用车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长城商用车董事长唐海锋阐释了对于进军重卡领域的思考和策略。作为后来者,长城如何在重卡领域打开一片天地?技术与成本将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为此,长城商用车选择了三步走:混动、纯电和氢燃料齐发力,率先瞄准500公里以上的干线场景先以混动突围,然后同步推进纯电重卡和氢燃料电池重卡,选择合适的场景进行差异化竞争。唐海锋表示,围绕混动、纯电、氢能三大能源路线,长城商用车已完成新能源产品核心技术的布局。
坚定“场景化造车”
长城商用车不只是混动。
从电动重卡,混动重卡再到氢燃料,在发布Hi4-G超级混动技术的重卡之前,长城商用车就已经作了全技术路线和全生态的布局。这源于长城商用车入局时就确立的“场景化造车”理念。唐海锋表示,基于场景的应用需求,长城商用车坚持场景化造车,提供场景下的产品解决方案,拒绝“油改电”,推出了产品全新的价值平台、全新的底盘平台、全新的动力平台。
300公里以内的倒短运输:推出双电机的中央驱动纯电重卡,通过先进的油冷共润滑双电机电驱系统和智能控制策略,实现电耗下降10%。
300~500公里的支线运输:长城商用车以双电机的电驱桥来做差异化的竞争。采用双电机电驱桥的纯电重卡,针对300-500公里区域的支线场景而打造,具有“爬坡换挡不中断、动力不衰竭”优势。
500公里以上的干线运输:主推8挡的DHT混动重卡,以“三擎八挡十模”为技术核心,能够全路况切换至最经济的运行模式,从而降低能耗。
长途干线运输:针对长途干线场景以及氢能源丰富的场景,混动重卡及氢能重卡将在各自优势的场景发挥作用,长城自研的九合一动力域控能够实现全场景适配,使整体性能满足场景需求,并可以通过高效的OTA,实现“一场景、一动力”的极效驱动。
政策及降本双重需求
长城商用车为何坚持做混动?
唐海锋表示,去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虽然达到了10.8%,但主要聚集在200公里以内的倒短运输,400公里以上长途干线新能源物流车购置成本高,续航、补能等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近9成物流企业面临着成本上涨的问题。同时,传统燃油车型面临节油技术瓶颈,“2025年7月1日我国即将实施的重型商用车第四阶段油耗限值,会较上一阶段降低12%-16%。当前市场现有的P2架构的混动重卡节油率大概在4%-5%左右,但与15%的节油率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面对政策的要求和降本的痛点,长城商用车针对500公里以上的场景需求,开发出适合我国干线场景的混动架构,自研了双电机混动专用变速器+芯片级集成的九合一动力域控+三合一的智能网联域控,与头部合作伙伴联合定制开发混合专用发动机,采用超高充放电倍率的混动专用电池小速比驱动桥,从而推出重卡行业首个超级智能混动系统Hi4-G,唐海锋表示,节油率可以在第四阶段油耗限值标准基础上再优化15%。
由于技术全栈自研,因此长城的混动重卡实现了百分之百自主标定、场景标定,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和工况下节油率不止15%,甚至达到了25%。为此长城商用车还发起了油耗挑战,并新增百台重卡供用户深度体验、试用,足见对产品油耗的自信和底气。
智能驾驶同步发力
除了混动,长城商用车还有别的杀手锏。
唐海锋介绍道,长城将聚焦于以下两个方向:首先,将纯电向支线场景拓展,在保证物流企业运营收益的前提下,提高纯电车型的覆盖场景,300-500公里的干支线将是长城商用车聚焦的一个重点。同时加速推进长途运输重卡智能化功能搭载,是提升驾驶安全性、提高运营效益的必选项。经过我们的测试,整车的智能化大概能够降低运营成本20%。
“我们通过端云协同的TSP系统,实现盘活车辆的运行数据,实时管理运输线路、司机的驾驶行为、整车动力和载货。一方面将云端数据进行指标化,实现驾驶状态的评估指导,提高司机的驾驶水平,改善油耗状况。另一方面满足客户车队的管理需要,提高车辆资源的协调效率,能够对车辆状态进行分析,远程OTA优化车控系统,减少进服务站的维修次数,让用户边开车、边省钱。”唐海锋说。
此外,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面,长城也不余遗力地投入,把乘用车的优势和资源嫁接到商用车上,比如7nm车规级8155芯片、多模态传感器的应用,让车辆具备更高的算力、更智慧的感知,目前长城商用车完成了V2X车路协同软硬件的技术储备,下一阶段长城将实现高速干线商用车NOA场景落地,将车辆运营成本再降低20%。
如果对此品牌车型感兴趣,请扫码